☝点击上方蓝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右上角“...”→“设为星标”
9月28日,2021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开幕。本届论坛为期2天,以“数字化与舞台艺术”为主题,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国家大剧院、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共同主办。
28日,芬兰国家歌剧院“超凡歌剧”项目的项目经理安娜斯蒂娜·哈帕萨做了主旨发言,并分享了芬兰国家歌剧院目前在艺术创作方面探索新技术的一些成果。
为顺应这些发展趋势,芬兰国家歌剧院在几年前推出了“超凡歌剧”项目。通过这个长期项目,我们希望探索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表演艺术,并寻找最合适的实践方法。这是一场探险,我们也不知道它最终会把我们带向何方。我们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最好的方法,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在探索和实验中,在反复试错中,才能发现。现场演出经典剧目,和传统的观演方式,仍然是歌剧和芭蕾的核心。
2020年秋季,我们首次推出沉浸式交互装置《莱拉》。《莱拉》的主创团队包括世界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埃萨-贝卡·沙罗伦,剧作家葆拉·韦萨拉,音响设计师托马斯·诺比奥,艾克欧团队提供概念和视觉支持。
外形上,《莱拉》看起来像一个穹顶。每次可容纳六人同时参与15分钟的互动演出。当你走进“莱拉”的世界,你将被一个多感官的宇宙包围,它结合了多项新技术包括光雕投影、立体音效运动跟踪和人工智能。这部作品共有三幕,也从主题上对技术进行探讨。它向我们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场景,置身其中我们可以想象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未来社会。
在创造性地运用技术并对其进行主题讨论的同时,艺术也可以挑战技术并提出关键性问题,我认为艺术和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也非常值得探讨。《莱拉》的世界足够抽象,因此每位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提出独特的见解。《莱拉》去年获得了“费朵拉数字奖”,2022年春季将在香港艺术节期间亮相。
新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并不仅局限于演出和内容,我们还可以利用当今技术,大大优化工作流程。我们正在研发,扩展现实舞美设计平台,我也非常愿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因为它与本次论坛的主题密切相关。扩展现实舞美设计平台,重新规划了舞美设计的过程。在这个平台上,用户摆脱了用其他方式时可能遇到的限制。
首先,你有无限的舞台时间。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在大型歌剧和芭蕾剧目的制作过程中,舞台时间通常非常有限,而且往往十分稀缺且昂贵,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大型的歌剧院。其次,无论你身处何地,你都可以开展工作,身处你需要设计的真实舞台上构建整场演出。如何实现?我们对我们的舞台进行了扫描和建模,创建了一个尺寸上样貌上都拟真的。3D虚拟舞台副本。随后,我们把模型导入虚拟游戏引擎,你就可以在虚拟现实中借助VR眼镜,或者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端登上舞台。之后,我们又增加了一些功能实现布景、灯光和投影的变化。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综合仿真虚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整个演出的设计过程包括灯光设计、视频投影、布景设计,甚至以后连导演、表演、演员、声音和音频都可以一点点实现 最终呈现一场完整的演出。正如我提到的 一切都还在摸索中,现在平台只是初具雏形,但我们正在不断推进研发。它很快就将经历真正的考验,因为我们已经开始在实际的舞台创作中使用它了。未来几年内用此创作出的剧目将在我们剧院首演。
尽管在演出活动中应用技术在大多数情况下 本身并没有内在价值,它不是也不应该被视为“绝对价值”。尽管如此,目前的技术发展为表演艺术行业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我们既可以创作全新形式的演出,比如《莱拉》,也可以丰富传统的演出内容。我们计划于2022年 在主舞台的演出中实现。更重要的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幕后的工作流程会更高效,更环保,也更灵活,我们会继续拓展现实舞美设计平台,以开发更多项目。
在表演艺术领域,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迎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我们的数字战略以及整体战略中,我们应当与周遭社会和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时对话。我们既要主动出击又要及时做出反应,尤其是面对数字化发展,充分认识技术带给我们的机遇。
芬兰国家歌剧院
芬兰国家歌剧院是芬兰唯一的一个专业歌剧院,位于芬兰赫尔辛基。歌剧院里举行歌剧、芭蕾和音乐会等演出,在门厅里也有艺术展览。国家歌剧院有自己的专业管弦乐团—芬兰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乐队包括111名演奏家和50名成员的合唱团,另外还有50名成员的儿童合唱团。歌剧演唱家中有一些是长期雇佣的,之外还聘请一些客座演唱家。
歌剧院举办演出的歌剧厅是在1993年建成,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的蝶略湾畔,大厅有1300多个座位和现代化的舞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