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2023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台湖剧场正式开幕。本届论坛为期2天,以“场域·空间·外延”为主题,以“剧场空间的拓展”、“数字化与表演设计”和“当代舞美设计的价值”为子议题,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国家大剧院和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联合主办,邀请到250余位国内外著名舞美设计师、戏剧导演、专家学者、相关企业代表共同参与。


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副部长 许航军以《从梦想到实现》为主题,介绍了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建设及发展情况,结合具体实践创作案例,分享几年来的经验、思考与感受。




一、搭建孕育舞美艺术的场域


说到场域,首先让我想起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从无到有的诞生经历。回顾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孕育和建设历程,2008年国家大剧院歌剧《图兰朵》正式拉开了大剧院自制剧目的序幕,这部歌剧无论在音乐、表演及舞美上都给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享受,到目前为止历经11轮演出依然魅力不减,足以证明这部歌剧的观众缘极佳。正是通过对该剧的制作,使大剧院的舞美制作团队不断思考、不断发问、不断向世界一流制作水准看齐。在制作第一部歌剧《图兰朵》的时候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在舞台工作期间也经常会因为布景位置安装不合适达不到舞美效果,从而出现需要拆下来反复调整的情况。这使舞台工作效率大大降低,预算成本难以控制,还因为有些布景的安全及尺寸达不到使用要求从而产生了大量现场改动的问题,这也迫使我们认识到自身与国际一流剧院的差距。在当时,我们也没有自己的舞美设计制作空间,很多的工作都要依靠外部力量来完成,因此在很多环节上难以把控,致使舞台艺术效果多有折扣。


▲2008年国家大剧院歌剧《图兰朵》


为了更好的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剧院的运营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结合当今世界一流国家级剧院的发展水平,在当时,剧院迫切意识到我们需要有一个专业的、专门的舞美制作创研空间,需要一个孕育孵化舞台艺术的基地,同时也是一个国内外舞美行业共同交流合作的平台。


▲舞美创研空间的前期规划方案


众所周知,国家大剧院本部在天安门附近也就是北京最核心的位置。因受环境跟场地等条件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自制剧目的需求和剧院对未来发展的愿景。为了快速提升国际一流剧院的行业,在2009年,剧院刚刚完成第二部自制京剧《赤壁》的时候,我们开始有了筹划舞美艺术中心的构想,之后经过几年方案的调整以及规划选址,最终落户台湖。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地址原本面貌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规划方案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于2012年12月底奠基,2014年11月正式投入建设,2017年开始对舞美专业制作设备进行布局、安装和调试,2018年9月园区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2019年舞美正式具备设计和研发能力,进入运行阶段。


▲左图为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奠基仪式,右图为台湖园区模型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效果图及施工现场


在建设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国际视野,紧密结合国内外舞美制作领域最新技术和理念,努力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舞美制作创研高地,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制作车间紧紧围绕剧院提出的“引领、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五大发展理念。现形成金工、木工、绘景、组装、道具、服装等多个专业车间。布景车间以完成剧院自制剧目生产制作和维护修复为主要任务,重点突出研发和创新功能,服装、道具等制作车间以精细加工制作为特点,重点展现原创、专业、手作,突出细致及精巧风格。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制作车间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的建立也标志着国家大剧院舞美制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使剧院自制剧目生产更具有活力。截止目前九月初,算上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刚刚制作完成的歌剧《拉克美》,国家大剧院已积累了101部自制剧目。


▲国家大剧院从建院至今制作过的100部剧目海报

▲国家大剧院自制歌剧《拉克美》



二、施展制作舞台梦想的空间


过去三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社会几乎停滞,线下演出受到严重冲击。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剧院及时调整策略,积极开辟线上演出,到目前为止国家大剧院已经举办了近200场线上演出,全网点击量超过了50亿次。随着疫情的结束,现在线上线下双演模式也成为了剧院常态化的工作。在疫情期间,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作为大剧院的“大后方”,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和不利影响,有力支撑和保障了剧院各项演出任务,始终保持较旺盛的制作和研发能力。自成立以来,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共计生产新制作剧目11部,修复复排剧目9部,新制作完成各类其他演出活动35部,总计完成55部,新生产制作服装660套。经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有利支撑了剧院双演模式下的各项演出任务,为保证剧院演出呈现高质量、高水准的作品做出了贡献。


▲国家大剧院线上演出海报


设计研发和制作是台湖舞美工作的重点之一。舞美设计研发的技术成果,一方面体现在保障演出需求上,另外一方面体现在专利申报和开发相关的衍生品工作当中。制作上,深化设计提质增效、求真务实为总体要求。



利用三维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舞台和制作当中的各种情况,注重舞台装备图纸的细化设计,加强完善图纸对舞台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提升舞台工作效率,降低舞台工作难度。对所呈现的舞美效果、硬力结构、载荷重量、运动仿真以及装拆仓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设计论证,保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合理规划舞台空间时间的使用,提升舞台工作效率的目的。



在雕塑及造型方面,我们前期利用电脑在三维空间内完成对模型的创建和修改,使得雕塑设计数据化,之后再采用雕刻机进行雕刻,制作工作一次完成,大大节省了预算和制作周期。这个方法尤其对大型布景造型、复杂的舞台布景雕塑非常有效。



另外数字化的雕塑模型不仅是被用于实际的演出中,在后续还可以被很好的开发和继续利用。比如在制作完成《基督山伯爵》演出后,数字化的雕塑模型小样,经过3D打印、涂色等工序后,还被开发成衍生品,用于舞美艺术空间的陈列和剧院日常的国际交流中,日后还可以继续开发成为演出的纪念品。



舞美创研工作还有很多体现在细节中,在国家大剧院制作第100部歌剧《青春之歌》时,其现代、开放的舞美设计风格不仅再现了燕园学堂的思想争锋,奇幻的舞台效果也让观众大饱眼福。但与此同时给制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演出中这两张图片显示是12m×8m的巨大镜面膜,如稍有变形就会变成“哈哈镜”,且两块镜面膜还需要跟随背后的LED屏幕来回移动。另外在舞台中间还需要有2个大型楼梯用于承载演员的调度,这两个楼梯是在没有舞台工作人员帮助的情况下完成自由移动精准定位,与此同时舞台下方的转台还需要不停的转动,这就使演出位置随时可能丢失,无法完成预想的舞台空间。 


▲歌剧《青春之歌》剧照


此外,我们还受制于预算和时间的限制,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可控的成本内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为了给观众呈现最好的演出效果,实现最初的设计想法,我们始终不愿意放弃、不愿妥协,方案是一版一版推倒重来,难题是一个又一个的攻克。为此我们在车间内搭建真实的舞台环境来模拟每一个舞台调度,最终经过不懈努力,不仅美轮美奂地呈现设计效果,也给导演增强舞台调度空间的可能。我们在平时不仅关注舞美制作的艺术水准,同时还为保证剧院舞台高效运行,争取更多演出排期方面主动作为。在制作歌剧《党的女儿》时,该剧运用了国家大剧院舞台的升降机械,舞美设计利用升降台和布景的组合打造了江西山区惨遭战争蹂躏的山城,顶层用的是金属网做成的山坡,其中还暗藏了很多的冰屏。开场时,升降台隐藏在舞台之下,坡顶与投影形成了杜鹃岭的意象,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舞台上的前后冰屏叠加的使用,使观众在观后表示甚至出现了裸眼3D的效果。


▲歌剧《党的女儿》剧照


除了保证精彩效果之外,为了提升舞台工作效率,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改进的环节,尽可能的缩短装拆台周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党的女儿》舞美方案必须利用车台灵活、方便和快捷的特点来制作,但是布景在升降台上频繁升降,恰恰需要的是稳定、安全和可靠的特性。这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矛盾,三组大型布景车台在升降台上频繁移动且无法设置锚点固定,也不具备人为操作空间。演出过程中一旦出现位移碰撞势必对剧院的设备设施造成极大的损伤,甚至出现演出中断无法继续的情况。这个问题也无疑给所有的演员和舞台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为此我们抛开了传统的舞台轮式布局的做法,专门为《党的女儿》研发了一套气垫式升降轮系统,可以安装在极小的布景空间内,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杜绝了潜在的安全风险,也实现了我们当初设定的工作目标。为此这个气垫升降轮系统正在进行国家专利的申报工作。


▲《党的女儿》装置车间测试


正是通过对上述工作细节的把控,使国家大剧院舞美制作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经过几年的时间积累,到目前为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布景车间跟服装车间共获得实用新型发明专利4项,另外还有5项发明专利正在进行申报工作。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所获的新型发明专利



三、探索开拓多元形式的外延


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平台之一,国家大剧院始终立足多元视角,本着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发展宗旨,深挖不同艺术门类的潜力,努力发挥好六大平台功能。


▲国家大剧院六大平台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结合自身舞美的特点,在多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拓展、努力实践,差异化运营。充分发挥国家级文化平台的作用,利用设立公众开放日的形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幕后,让舞台艺术走出幕后、走出剧场、走进千家万户,为舞美行业发展、全民美育教育和文化强国贡献更多力量。



同时,园区内的各专业设计室和车间也面向各大专业院校、艺术机构和行业专家开放,更好的发挥了交流展示、教育创研和培训实践的作用。园区先后建成了台湖舞美数字平台、台湖舞美图书馆和台湖舞美博物馆。


台湖舞美数字平台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以信息化赋能舞美艺术,我们利用这个平台积极探索更多的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形式,为众多的艺术爱好者和社会公众创造更多体验和亲密接触舞美艺术的机会,面向行业共享开放。


▲台湖舞美数字平台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对演出服装的展示


台湖舞美图书馆会集了世界各地舞美艺术图书及影像资料,并有众多行业专家为图书馆捐赠签名著作。现有馆藏光盘20000余张,专业书籍2000余册,为舞台艺术在大众中的普及教育、实现舞美艺术家从业者在这里创作交流更好的助力行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台湖舞美图书馆


台湖舞美博物馆是于今年5月18日“博物馆日”当天正式开放运营,依托国家大剧院殿堂级资源的优势,整合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在国际舞美行业及舞台导演领域的功能优势,将舞台艺术表演、舞美创意研发、艺术普及活动、国际交流合作、舞美制作仓储等功能输入挖潜,打造了国内唯一集设计、制作、研究、交流、收藏、展陈于一体的活态舞美主题博物馆。


▲台湖舞美艺术博物馆


充分利用已有舞美全产业链专业化空间和设施,设立舞美艺术综合展区、创意空间展区、制作展区、台湖剧场展区和户外大型布景道具展区等展示空间。此外,我们还利用布景修复和维护的机会,对替换下来的老旧布景继续深挖利用,保留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用于丰富舞美博物馆的展陈和展品。如今年年初,我们利用三维扫描逆向建模对2008年的制作第一部歌剧《图兰朵》进行修复,原有的布景已经使用了15年时间,不能继续满足演出的使用,而且安装繁琐耗费时间,光是安装龙柱就需要用8个工人花4个小时才能装完。重新制作的龙柱改进了材料和工艺,装台时只需要4个工人花1个小时就能完成,大大提升了舞台工作效率,节约了演出成本。同时我们还把替换下来的布景,继续用于打造舞美博物馆的空间,丰富园区的展陈和馆藏。


▲《图兰朵》老旧布景的修复、建模与展陈


台湖舞美博物馆同时还打造了多个专题展览,集中展示了中外舞美发展史、大剧院院藏舞美精品、中外舞台设计名家作品、当代青年舞美设计师优秀作品,以及在国家大型庆典活动中使用标志性舞美装置展品。


▲台湖舞美博物馆中的专题展览


用真实的、流动的、发展的舞美生产线,向公众展示一个生动的幕后世界。剧院+博物馆的融合又是国家大剧院打造综合艺术展示平台的创新实践,积极拓展综合艺术体的呈现边界,进一步丰富了剧院的工艺性和社交功能,让更多的观众通过走进幕后了解艺术、认识艺术、热爱艺术。



最后,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的落成,我们又会迎来新的一员,也将迎来一院三址发展新格局,届时大剧院整体的运营面积将达到40万平方米。从梦想到实现,大剧院已经成为国际重要文化平台的代表之一,面对未来我们将继续不断践行,在推动舞台艺术创新繁荣演艺市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等方面,努力开拓进取,更好的发挥国家文化平台应有的作用。


▲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

▲国际大剧院“一院三址”发展新格局


文字整理:王奥泽

摄影:张吉才 王奥泽(图片由国家大剧院提供)

责编:王奥泽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