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备受行业瞩目的2019世界灯光设计师大会在京举办。本届大会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主办,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承办,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协办。国际灯光行业大咖、国内重量级嘉宾、灯光设计精英、行业龙头企业齐聚现场,围绕“灯光-世界语境下的视界语汇”这一主题,与世界舞美、灯光同仁一起展开了一场丰富而深入的脑力激荡。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灯光专业委员会主任、组委会执行主席胡耀辉先生以《世界语境下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灯光创作思考》为主题,通过在丰富优秀戏剧作品中的创作探索,生动而深入地表达了他的灯光设计理念,为我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兼灯光专业委员会主任。涉猎不同剧种的灯光创作,作品数百部。其灯光设计风格情感细腻,内敛大气,被行内誉为“最具文学底蕴的灯光设计师”。


屡获各种奖项:2004-2007年度话剧“金狮舞台美术奖”,获2014年度中国舞台美术“十大年度人物”,六次获得文化部“文华舞台灯光设计奖”,首届和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舞台美术奖。


代表作品:话剧《雷雨》《原野》《红白喜事》《秦王政》;歌剧《图兰朵》《赵氏孤儿》《蝙蝠》《运河谣》《长征》《雪原》《日出》《金沙江畔》《英雄》《二泉》《沂蒙山》;戏曲《榨油坊风情》《歌王》《唐琬》《关汉卿》《琵琶记》《续琵琶》《桃花扇》;音乐剧《文成公主》《印象国乐》《天龙八部》《拜访森林》等。


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十台工程剧目:儿童剧《红领巾》《想飞的孩子》;眉户剧《迟开的玫瑰》;桂剧《大儒还乡》;京剧《藏羚羊》;湘剧《李贞还乡》等。


大型山水实景剧《草庐诸葛亮》《天下盘山》《梦里老家》《报恩盛典》《桃花源记》以及中国首部电视情境剧《我爱我家》灯光设计,2014北京APEC会议灯光设计等。


出版《胡耀辉戏剧灯光艺术》专著,并发表《舞台美术视觉形态与再造》《舞台美术视错觉行为》《莫内绘画艺术对舞台灯光创作的启迪》《戏曲舞台灯光的照明与造型》《音乐剧中文版拜访森林灯光创作谈》等多篇专业论文。




世界语境下中国民族歌剧

的灯光创作思考

   

因为今天时间只有短短的20分钟,我准备的大量演讲内容无法充分展开、详尽论述,只能尽量把提纲式的概念向大家表达出来。


很高兴邀请到近几年热切合作的黄定山、梅帅元等几位导演,前来与国内外的灯光设计师们共同探讨。首届世界灯光设计师大会的主题是《世界语境的视界语汇》,我在做了几个歌剧以后,沉淀和梳理了一些思考性的东西,我想从“在世界语境下面怎么做中国的民族歌剧”这个角度来完成今天这场命题作文。






世界戏剧现象特征简介


我所做的“中国民族歌剧灯光创作的思考”,所谓思考的东西就是正在创作中摸索、发展、还没有定论的想法。刚好现场美国、欧洲、中国的灯光设计师共聚一堂,可能我讲的一些国外创造者的审美习惯是从自身观察角度出发,不一定很准确,今天跟大家一起交流分享,甚至希望能彼此提出批评、建议。其实人类是个共同命运体,尤其现在地球村的发展概念,东西方的审美也会慢慢的随生活进化逐渐趋同。这几天我们交流了很多创作上的理念,他们跟我们有很多共同点的方面。在这个世界语境下,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者如何思考自身在世界当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的感受中,美国人的文化情趣随社会思潮转变比较快一些,所以舞台、戏剧可能会追求新颖、现代、刺激性的东西。

 

欧洲戏剧是一种偏贵族式的有享受感的观摩艺术,享受自身的文化,属于精神的高消费,所以他们的舞台上可能追求一种真实、细腻的感受。在舞台上做真实,实际上是最需要细腻感官、工匠精神、最有难度的事情。

 

俄罗斯的文化相对来讲跨越了欧洲和亚洲,东西方融合性的文化特点强。

 

亚洲尤其是中国的戏剧现象又是什么样的呢?思路回到中国,结合近期民族歌剧的灯光创作我所产生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


在讲民族歌剧之前,先浏览一下我近年做过的各自剧种的剧照。通过这种对比,我想快速讲一下,歌剧与其他剧种的灯光比较。


实景演出《桃花源记》



光位特征


我认为不同的剧种还是有不同的光位特征,当然共性是非常强烈的,但是我想,做话剧的灯位图跟歌剧的还是有挺大区别,到底什么不一样,我做一个小归纳,供大家分享。


歌剧——逆光

歌剧它的光位还是逆光为主,地逆、正逆、侧逆,重视的是造型感。


民族歌剧《日出》


在《日出》用最大的2400K的灯具打造出巨大、单纯的逆光投影。


民族歌剧《英雄》


民族歌剧《沂蒙山》


话剧——耳光

话剧我以为是耳光。最典型是首都剧场,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有丰富的耳光位置,基本上面光是没有的,后来在吊灯位置能搁个几台灯,因为它的耳光45度角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光位。


国家话剧院话剧《特赦》


大家如果看过话剧《特赦》的演出会知道,基本上整体剧情前面99%的时间,角色都是处于拘谨的光效下。直到最后报完仇以后女主角遁入空门大彻大悟的释放,雾气下气势磅礴的满堂彻亮,截然不同气质的灯光形成了体舞台上强烈的对比。

 

戏曲——面光


越剧《唐婉》


这个剧目是典型的中国戏曲,由刘杏林老师担任舞美设计。这两张剧种放在一起,就是明确看出来通过景和光的结合,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变化:第一张是表达陆游满怀希望的状态,他前去见唐婉,但唐婉要跟他了断不能再相见,因为他们两个已经被逼离婚了;第二张剧照是通过灯光和布景结合打造的效果,用荷叶的明亮色彩和黯淡黑白色彩,表达出陆游当时万念俱灰的感觉。


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


采取阴和阳对比、明亮与剪影对比的概念。

 

舞剧——侧光

现代舞——自发光

舞剧我认为是侧光为主,现代舞可能是自发光。


舞剧《桃花源记》


音乐剧——随心所欲

我认为音乐剧可以包容任何剧种里面的光位特性。音乐剧是一个各家之长为我所用的戏剧剧种,大家都知道它是传统歌剧里面演变出来的一个剧种,本身就是以破除规矩的姿态出现,没想到因为贴近老百姓的审美而形成了一场很大的音乐剧浪潮。

 


影调特征


在影调画面上面,我想谈的都是不同剧种的不同品相,大幕一拉开,演出的品相、气质对不对,立刻可以被观众捕捉到。谈一下这个方面我所做的思考:

 

歌剧——自然(主观)表现,凝练厚实

歌剧是表现自然的心理外化状态。自然和生活还是不太一样,它可能是偏主观的生活,或者是偏主观的一种自然。它的舞台表现力往往追求一种凝练、厚重的气质。


民族歌剧《金沙江畔》


话剧——生活(客观)再现,沉着结实

话剧和歌剧确实有一些不一样的气质,话剧往往更加沉着、结实一些。

 

戏曲——明亮柔和,丰润不燥

戏曲的灯光气质一般就是明亮、柔和、丰润、不急不躁,中国戏曲文化本就是中国贵族文化的体现。

 


昆剧《浮生六记》



越剧《柳永》


舞剧——潇洒飘逸,泼墨意象


现代舞——空灵与灵动浑然一体


音乐剧——不拘一格,为我所用

 


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的灯光比较

民族歌剧《长征》



演绎题材


中国民族歌剧——现当代故事为主

西洋歌剧——经典故事为主

中国的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第一个差别是体现在演绎题材上,中国民族歌剧还是以现当代故事为主的,基本上都是原创,包括早期歌剧《刘胡兰》、《白毛女》应该也是当代原创歌剧。尤其现在中国歌剧创作者所做的民族歌剧作品遍地开花,更体现了讲原创现代故事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状态,这正是当下民族歌剧的状态。

 

西洋歌剧以经典故事题材为主,基本上就是经典传唱,比如说《图兰朵》可以有100多个版本,像一个灯光设计为一个剧院就可以做过10个歌剧《尼伯龙根指环》灯光版本。

 


灯光情感


中国民族歌剧——祖国情怀

西洋歌剧——家国情怀

那在灯光表述情感的层面上,中国民族歌剧追求的是祖国情怀,西洋歌剧是家国情怀。貌似祖国和家国很像是同一回事,但如果翻阅一些辞典去讲述它们之间的区别,我发现祖国情怀是代表每一个人祖籍的地方,一定是具有领土主权的一个国家。新中国刚刚成立70周年,现在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故事,作为灯光需要的情感态度,我认为必须应有祖国情怀。


例如同样是表达在战争中的死亡,那么在处理对日战争和国内战争,舞台上灯光设计对于角色、布景、天空等情绪氛围的处理肯定是不一样的,这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祖国情怀。


对日战争塑造的空间情景,应该是虽然我们的家园破坏了,但是我们心中的家园永远是美好的、温暖的,因为全民族人民团结一心,生死与共的这种精神吧,这就是我们的祖国情怀。


国内战争则是像兄弟间的互残,我认为这应该是个昏天黑地、暗无天日的情景刻画,一种极其悲凉惨烈的影调处理。这是我们灯光设计师们应该深度思考的问题。

 

民族歌剧《沂蒙山》


西洋歌剧的家国情怀,有家也有国,但可能更侧重于儿女情长、生死离别,这可能就是二者微妙的一些不同点。

 

灯光设计在情感态度上理解了这一点区别,我想就会更好理解导演们常常提出的一句话——革命浪漫英雄主义。革命题材的民族歌剧,有了这样的东西才既能浪漫起来,同时还有一种英雄的概念。当然这一点现在可能也存在有争议,以后还要不要继续推崇英雄化。我想现当代的观众还是要渴求民族歌剧要具有这些英雄主义的色彩东西。

 


灯光影调


中国民族歌剧——饱满主观直接

西洋歌剧——中性客观含蓄

在灯光的影调方面我认为因为中国民族歌剧的故事是离我们现在很近,情感是延续与当下时代很近的一种精神,这更需要灯光设计在创作中,将影调处理更主观、强烈、直接一点,情绪概念更饱满一些,以此表达我们的态度。

 

西洋歌剧由于故事离我们比较遥远,可能会更中性、客观、含蓄一些。所以这个东西没有好与坏、对与错,是在情感的需求上面产生了这种不同点。最重要的是创作者如何去好好把握好这种差别。

 


灯光节奏


中国民族歌剧——情满风雨楼

西洋歌剧——润物细无声

在灯光处理节奏上,我认为中国民族歌剧的节奏更需要“情满风雨楼”的概念,而西洋歌剧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概念。大的处理方式是这样,当然彼此之间会互相借鉴。

 

民族歌剧《英雄》



画面焦点


中国民族歌剧——集中突出式   

西洋歌剧——散点共融式

 

刚才有演讲嘉宾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就是焦点的概念。我们在国家大剧院经常能够看到外国艺术家来做西洋歌剧的灯光创作,他们的画面非常的完整、整体,我认为他们对焦点处理有时似乎是散点。有时候主角在唱的时候,观众会一时发现不了主角在哪,但你会觉得整体画面给你一种很美的感觉。这种布局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早就具有,例如中国最有名的散点式的布局可以说就是《清明上河图》。

 

在当下舞台画面的焦点处理上面,我觉得中国民族歌剧可能更侧重于“集中突出式”。由于我们的英雄主义色彩比较强烈,观众需要看到主角的东西太多,所以主角要相对集中突出一些。当然这是相对概念,不是说别人就不需要突出。这可能就会形成这样的一些不同点,这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些问题。

 


中国民族歌剧灯光创作的思考


现代观众的审美特征


1、中国观众的审美特点受中国传统戏曲演出艺术影响很大,虚拟性、程式性强、装饰性强,所以养成了我们追求意向和浪漫的东西。比如从雄厚的汉唐文化逐渐形成后来的中国文化,包括茶道、下棋、书法、蹴踘等等,甚至包括《茶馆》中体现老北京养鸟的文化。古代戏曲艺术家创作的写意、虚拟、程式,前人已经经历了文化艺术最高峰的时代,才孕育了现在观众所能看到的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培养离中国观众对意向和浪漫的需求。

 

2、我们刚刚经过国庆70周年,我们所处的时代也会影响现代观众的审美,即是对革命英雄浪漫主义的审美需求和期待,也是具有强烈的感情基础,也是中国当代戏剧艺术家们应具有的政治情怀。

 

昆剧《浮生六记》



结语


中国民族歌剧灯光创作的方向,我以为应该:


1、坚守以中国的方式演绎中国的故事。无论是色彩饱不饱满,还是色彩是灰白也好,我认为一定要让中国的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方式来演绎中国的故事。

 

2、新中国成立初期应有的政治情怀,逐渐向家国情怀过度。包括这次举办灯光艺术的国际化交流,实际上就是在寻求互相吸收、彼此学习、共同发展。

 

3、希望大家精心积累“怎么做”的能力。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积累的技术手段全废掉,包括我们现在如何操控、如何编排。

 

我觉得当代舞台灯光创作除了应该开掘这种正能量情怀以外,更需要完善自身的戏剧理论建设,需要更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戏剧知识来支撑、协助导演们一起挖掘好题材、好故事背后更多层次的艺术感受。这就是“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我认为这些能力可能更重要。包括邢辛老师昨天讲座中提到的,导演需要什么效果已经早想好了,关键灯光设计师怎么把这个东西做好,这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包括今天论坛中导演们也提出,他们在创作的时候就希望和灯光一起来参与前期创作工作,这个问题可能是导演、编剧、作曲都希望改善的一个现状。戏剧创作需要更多灯光设计师具有导演、编剧的思考方式,大家一起通过剧目的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态度。只有秉持这种理念和智慧的灯光设计师,才是以后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都不可或缺的人。

 

希望我们共同让中国民族歌剧的灯光创作风格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真正独特而隽永的魅力。



文字梳理:赵妍

图片来源:胡耀辉

责编:赵妍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