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2016年10月1日至5日,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黔岭新媒·秘境奂影”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贵州锦屏县隆里古城举办。国庆假期,六百年历史的隆里,美轮美奂的科技光影与敦厚浓郁的传统民俗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开幕式上的VR、无人机、全网多屏投影等一系列新媒体技术的展示应用,还是在隆里草堂举办的高峰论坛,高新技术与人文环境的融合,不仅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三百多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五十多位新媒体艺术家,十三个高等艺术院校,三十多个知名企业参与历史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创意盛事,也引发了更多观众游客对艺术的向往,隆里古城展现出别样的风貌和活力。


开幕式现场

曹林会长致辞▼

⬆️汪涵和机器人隆里宝宝互动主持

⬆️维塔斯演唱

首届新媒体艺术节主要涵盖展览、论坛和互动三方面内容,由艺术院校师生作品、独立艺术家作品、新媒体技术与器材展示、高端学术论坛几大板块组成。围绕环保、共生、跨界、隆里与世界等元素,将艺术从专业场地延伸至古城和山川美景,实现艺术理念上的突破,吸引众多艺术家参与其中,搭建一个文化、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新平台。


“艺术实验与理论高峰论坛”把脉“新陈 代谢”


2016年10月2日,位于古城荷塘之畔的隆里草堂群贤毕至,国内外新媒体艺术家与学界名宿汇集于此,围绕“新陈 代谢”的主题畅所欲言。


论坛主持人爱默杨对“新陈 代谢”这一主题进行了阐释——“新”是已经到来的纷繁复杂的新媒体艺术,而“陈”则是乡土社会,是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总结。新媒体艺术与乡土文化的相遇,乃是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任何艺术形式都依附于一个庞大的文化主体,而媒介本身即是主体的内容,成为主体的文化符号。而新媒体时代下,“新“和“陈”的关系将重新定义,如新媒体艺术家可以在乡土社会中挖掘丰厚的传统遗产并汲取营养,这种互动在成就艺术家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传统。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录像局创始人陈侗,著名策展人、新陈代谢新媒体艺术家邀请展学术主持人杜曦云,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韩生,中央歌剧院首席舞美设计师马连庆,北京白盒子美术馆馆长孙永增,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志新,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美院教授王之纲等演讲嘉宾分享了近期艺术实践案例,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新媒体语境下,影像、绘画等传统媒体的融合与嬗变同样有其轨迹可循。广州美术学院樊林教授,新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张小涛,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策展人王东三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围绕各自的实践进行了阐释。


参与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艺术家不仅有国内的佼佼者,还有不少来自国外。他们不仅带来了代表本国最高水平的作品,也在10月2日的论坛上做了精彩演讲。奥地利驻华文化参赞Arnold Obermayr,奥地利艺术家Florian Schmeiser,澳大利亚当代亚洲艺术4A中心策展人Pedro de Almedida,韩国自然与艺术学会YATOO创始人Jeon won—gil,对隆里表达出浓厚兴趣,表示“从未体验过如此有趣的本土文化。”



艺术实验与理论高峰论坛将话筒更多留给了艺术家和策展人,体现了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一直以来提倡的“大舞美“概念。当代艺术从白盒子里走向更广阔的自然空间,这也启发着舞台艺术从剧场的“黑匣子”中走出来,拥抱更多的未知与可能,从而碰撞出更加绚烂的火花!



“新媒体艺术创意产业高峰论坛”探究“创意与复制”


新媒体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影响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二者日益密切的关系已经成为业内学者与企业家瞩目的焦点。2016年10月4日,新媒体艺术节的另一场重要论坛——新媒体艺术创意产业高峰论坛在隆里草堂举办,来自政、企、学、研等各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从多个角度畅谈对新媒体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旭主持了论坛,他强调,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办会宗旨是“国内增强凝聚力,国际上增强影响力”。如果说10月2日峰会的研讨议题是艺术理论与实践,那么此次论坛所讨论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产业问题。



新媒体艺术创意产业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创意与复制”。艺术具有不可复制性,而产业则需要大量复制。如何对文化产品进行高明的“复制”?深圳天地文创集团董事长李风,广州市汇信音频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黄文彪,广州市汇信音频技术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江剑豪,中国演艺技术设备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北特圣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庆林,广州明道灯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云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卢向东,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秘书长韩丹,湖南明和集团董事长傅高武,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秘书长、剧场建筑与舞台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马路、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许立勇博士、中央戏剧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林彦华等演讲嘉宾围绕此主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在论坛致辞中称,包括中国演艺科技协会、中国剧场联盟、中国声光视讯芒协联合会、戏剧服装联盟在内的各路精英汇聚一堂,大家就新媒体艺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充分探讨。新媒体艺术创意产业高峰论坛的举办,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顺应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一大举措。



《拓....》:在隆里古城“生长”出来的作品

为了不落入声光电等炫目形式之窠臼,首届新媒体艺术节更多探求科技与隆里地域及民俗文化的对接,力求搭建起一个文化、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全新国际平台。这自然离不开高新技术与设备、离不开企业的技术支持。



作品《拓....》是广东舞台美术研究会联合多家企业贡献的杰作,以其充满情怀、接地气、打动人心的艺术创作,被誉为“是一部谁都能读得懂的隆里屯兵人的作品”,最终被锦屏县政府购置,永久收藏。



作品《拓....》位于陶家大院巷口旁,在隆里修复中的古建筑架中完成,是一个具有参与性、互动性、生长性的行为影像装置,共分为拓、晨、行、视、暮5个部分,全部素材均取材于隆里古城,表现隆里古城特有文脉和历史印迹、充分地把新媒体艺术与隆里的人文、历史、民俗、自然相融合。



白天,《隆里之音》邀请当地艺人在作品中现场进行“花脸龙”的绘制行为,为愿意参与的观众绘制花脸,并在现场用稻草编织龙身。作品现场播放隆里一天的声音。夜晚,《隆里之影》综合展示声,光,影像。灯光打在残旧的古房骨架上,影像投射到拓迹的综合材料上,演绎着古城的过去与现在。



为期5天的展览时间,作品《拓....》吸引了众多专家、艺术家,也有大量游客以及本地居民驻足欣赏。锦屏县县长和县长夫人在观看时,县长夫人感叹道:“身临其境、非常感人”!土生土长的隆里古城居民夏先生说:他每天都会去看去听去体验,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尤其视频中出现陶家老奶奶那沧桑的脸庞和深邃忧郁的眼神时,就如“回不去的故乡”那种惆怅和忧思,有无限的内容和故事饱含其中....更激起对古城文化、历史的五味杂陈之感悟!



一场没有“围墙”的艺术化展览

古戏台上“奂影·舞龙”,荷花池畔“光立方”光影婆娑。系列新媒体艺术秀在隆里古城的各个角落惊艳呈现。艺术家们通过新媒体装置,将画面、灯光投射至屏幕及各种形状的装置,瞬息万变的点与线条频繁变动,别具先锋的创意和酷感的表演,吸引观众驻足观赏,数字艺术将虚拟现实与图像世界重组,交互感应,发掘互动延展,观众成为艺术体验中的一部分,重构了新媒体艺术的景致。

⬆️《光立方》

⬆️《舞龙》⬆️《隆里传奇》


新媒体艺术节成为一场没有“围墙”的艺术化展览。众多艺术家和院校师生从隆里的深厚文化底蕴中发掘灵感,将作品嵌入到隆里居民的生活空间。



如果从一座书院里传出朗朗读书声,再寻常不过,可如果传出错杂的现代音乐,就有些奇怪了。2016年十一假期,贵州隆里古镇的龙标书院,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无影之影”——新陈代谢首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家邀请展影像单元策展人王东介绍,在龙标书院展出了国内外十九位艺术家的二十余件影像作品,艺术家分别从各自的文化、经验出发,以影像艺术的方式呈现了一种既荒诞又真实,既幽默又戏谑的视觉画面。


⬆️图为冯峰作品《保持微笑》


在龙标书院同时展出的还有“通变•顾盼”——新陈代谢首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家邀请展媒体装置单元,展出了6位艺术家的作品,包括陈文华的《预设性征兆》、张小涛和黄齐白的《关于十二口古井的吟唱》、李天元的《看不见》、田晓磊的《创造》、汤柏华的《夏虫国》以及张小涛的《量量历险记》。该单元策展人殷嫣介绍,当艺术介入隆里古镇时,艺术作品本身成为一个反观与想象的通道,链接起记忆与未来。通变顾盼,无法阻挡的向前,挥之不去的乡愁,走过去,才能看回来。


⬅️ ⬆️奥地利艺术家Niki Passath的作品思考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人与机械的关系问题。在隆里古城王家巷所王宗祠,看机器人在古香古色的祠堂中作画,别有一番意味。


看腻了“躺”在展厅里的艺术品,不妨和“长”在稻田里的艺术品来一次亲密接触!“消化的自我与虚拟的彼岸”——新陈代谢首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家邀请展公共空间单元策展人阎玉婷介绍,此次展出的20件作品,不仅有艺术家的创作,还有建筑师的参与。整个展览分为三个部分:隆里古城内部的艺术板块,户外的河流、稻田等区域的艺术板块,以及“稻田里的孤岛”的艺术板块。


⬆️《河边的彼境》

⬆️《虫鸣》


走进陶家大院,只见一幅长卷中国画,近看,十大名画的人物头像都被换成了微信表情包;夜晚的书香第幽幽暗暗,《神鬼夜行》水雾吞吐,神鬼跃舞;······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13所院校的师生,用新奇科幻、趣味无限的艺术作品,将隆里古城打造成了充满青春气息的新媒体现场。


⬆️10月3日,会长曹林与各省市学会代表在陶家大院参观天津美术学院作品。

⬆️全国艺术院校主题展在隆里展出。图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溪山行旅》。


稻田里的古城,同样也是画家们的乐园。崔开玺、张建岗、张忠安、毕启亮、张旭、刘枫华、王立庆、左钢等艺术家,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视觉艺术委员会主任季宏敏带队,9月到隆里实地写生。2016年10月1日,“写意中国”(隆里)写生作品展正式开幕,近40幅作品记录了艺术家们的隆里写生之旅,寻美之旅。


“写意中国”(隆里)写生作品展由中国舞美学会视觉艺术委员会主办,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担任总策划。曹林表示,“写意中国”这一艺术创作、展示与交流活动,将被办成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为舞台美术家们的艺术表现打开一扇新的窗户。今后,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艺术家们将从大舞台走向大自然,他们的足迹将遍布祖国大地。


新媒体艺术节就像一把火,带旺了隆里古城,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这个国庆比过年还热闹。不言而喻,新媒体艺术节提高了隆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提高了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跨界影响力。


⬆️美国著名艺术家Joseph Scheer的作品,博物馆收藏级别水彩纸数码喷绘版画在所王祠堂展出

⬆️所王祠展览现场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认为,这次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与黔东南自治州政府的成功合作,将成为一种带有示范作用的案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开启一条新路。曹林表示,未来要持续打造新媒体艺术节的品牌,吸引国内外艺术家来隆里进行创作与交流,还要在此基础上带动整个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把艺术节办成“没有围墙的新媒体文化博览会”,以此拉动古镇的保护性开发,推进文化旅游,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使它具备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为逐步把隆里建设成因新媒体艺术特色而引起全世界关注的特色小镇,打下良好基础。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