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就是一个做梦的空间。在这个剧场氛围里,观众通过视听感官来感受戏剧演出的美学张力。首先映入观众眼帘、震荡观众耳膜的,往往是设计巧妙、光色璀璨的舞台布景,以及场面壮观、声音动听的音响效果。必须承认,普通观众不会过度在意什么“写意性”、“三一律”或者“第四堵墙”等深奥的戏剧理论,或许他们更关心舞台布景怎样才能与剧情变化保持同步而实现瞬间变换,他们总会对台前与幕后所发生的一切充满好奇之心。这次展示活动冠名为《幕后与台前——国家大剧院舞台美术展》,就是为观众揭示在剧场这个空间内所发生的一切。以下是我对这次展览的几点感想。
《假面舞会》第二幕的斯德哥尔摩郊区场景充满诗意的美感
最后再说一下关于展览效果的特殊性。通常,观众对舞台空间的感受,都是在剧场里进行的。频繁变换场景,加强视听感官效果,是当代剧场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不可否认,这与现代美学或是风格有密切的关系。客观上,一出戏场景的多寡实际牵涉到技术的限制,更多的是在主观上会受到剧种或媒体特性的影响。观众的感官系统会随着剧情的变化而自我调整,使自己的接受系统一直保持新鲜感。相对而言,强烈的视听刺激和火爆的动作场面更让人兴奋、引人关注,这或许也是当今更多观众愿意走进电影院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看上去像一句题外话。但这里所说的视听效果,其实就是所谓的“舞台美术”。
人们普遍认为舞台美术应该依赖于戏剧而存在,在概念上带有某些从属的色彩——它几乎不能单独成为艺术作品。一方面,它具有时间上的限定性,既有时长的总量限定,又有各个时段的情节限定,它创造和组织戏剧动作空间,表现动作发生的地点环境。所以它很难被固化下来,成为一个静止的独立画面;另一方面,它又带有强烈的空间感和运动性质,舞台上演员与剧情的延续流动,剧院里观演之间的情感互动,以及舞台上光、影、色的变动,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有生命律动的气场,构成剧情所需的情调和气氛。
《假面舞会》舞美装台
所以舞台上各个视觉艺术因素的动与静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古典主义的“三一律”,严格执行“一景到底”的写实环境,但其中也会出现微妙的光影变化,以示早中晚的时间推移。当然,这一类场景变化贫乏的戏剧,并非出自剧场换景技术不发达,而往往是剧作本身在刻意强调情节内容和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点上,场景数量的多寡并不能代表剧目内容是否丰富。不过有时候,尽量压缩减少场景数量的原因,可能来自于经费预算上的考虑。
工作人员调试舞台灯光
所谓的“舞台美术”也是由具体物质构件所组成,布景、装置、灯光音响和服装化妆,以及多媒体影像,都带有明确的物理属性。它们通过某种技术手段而得以体现,在艺术创作上属二度创造。它们根据戏剧的要求,所创造的形象在幕后与台前交叉出现,帮助演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剧本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从这一点上看,舞台美术确实带有先天的从属性质。
但是,如果把这一切都从戏剧演出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从舞台上拿下来,搬到展厅里,性质就完全改变了。也就是说,当舞台空间的表达方式移动到展厅里的时候,那些脱离了剧情的物件就立即成为静态的展品,先前那些所谓的舞美设计作品,就会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经验和感受。在剧场里的观众,被巨大的舞台布景和演出环境所包围,在观与演之间共同围成一个闭合的场。而在展厅里,观众与展品——舞台模型或设计图——之间,是一对一的对视、俯视或平视。那些舞台模型的比例关系一般都在真实舞台的1:50至1:25之间,观众的视觉领域包裹着舞台模型。从这个角度看,舞台美术就具备了独立的存在价值。
当这些普通的工作模型被摆到展台上,在特定角度和亮度的灯光照射下,这些作品立即被赋予了双重“假定性”。同样,那些平时只出现在幕后与台前的舞台布景和装置——当它们的制作环节被一一分解,当表演服装被单独陈列在模特台上,当制作精良的大小道具真假难辨,当变幻万千的戏剧灯光被还原为灯位图纸——舞台美术所独有的丰富性,便再一次爆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假面舞会》第三幕是本剧最宏大的场景,演员佩戴着面具翩翩起舞
今天,舞台美术已经裂变出多维功能,一方面,它继续为戏剧服务,以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创造并增强舞台空间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它作为独立的创意手段,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里施展“大舞美”的作用。——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无论如何,当你走进剧场,大幕拉开,场灯暗下,经过精心组织和排练的演出终于要跟观众见面了。通常情况下,观众看到的只是台前的戏剧演出,对于幕后的一切则没有机会得以见识。在展厅里,观众不仅可以满足对幕后与台前的好奇心,也可以在这里体验特殊的美感享受。在这样的前提下,模型就不单单是用来说明和演示舞台空间了,它本身就成为一件艺术品。在这里,观众近距离面对舞台上的物件,他们会自觉地把戏剧美学的尺度与视觉艺术的尺度相互换算,用比例、色彩、明暗、节奏、对比,以及材料的肌理感、工艺的精致度、造型的艺术性、光影的文学化来衡量它们的价值所在。任何微妙的视觉变化,都会给观众共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理解这些,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时常举办独立的“舞美设计展”了。
2015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