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下午,作为“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的一部分,一场名为“舞台·科技·未来”的论坛在国家大剧院会议厅举行,参加论坛的嘉宾几乎囊括了中国舞美界所有的一线设计师、专家学者,旁听论坛的则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舞美工作者和各院系的相关专业学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参加此次论坛的嘉宾有:会长曹林、名誉会长薛殿杰、刘元声,副会长、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副会长苗培如、季乔、李威、刘杏林、章抗美、孙大庆,副秘书长郑庆华,著名舞美艺术家戴延年、严文龙、马连庆、刘科栋、张武、边文彤、胡佐、申奥、沈力、罗江涛、桑琦、孙天卫,著名导演陈蔚,还有承办单位励丰文化副董事长朱晓励、总裁代旭等,论坛由国家大剧院艺术品部部长刘欲晓主持。
论坛现场济济一堂
众所周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科技数字化舞美科技应用研究的方向是当今国际艺术科技领域发展的前沿,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将声、光、电、形、影、音等高新技术融为一体,将数字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文化艺术创作工具,将电影、动漫艺术、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舞台场景实现在舞台表演中,实现舞台全方位智能化控制能力提升,已是舞美科技产业化的现在进行时。而此次论坛的主题正是围绕舞台的科技与未来展开,各位嘉宾分享了自己在一线创作、研究时的感悟,畅谈了舞台与科技、未来之间的关系。
中国舞美学会会长曹林说,我们要号召各地方学会专家前来观展,力促行业的跨界交流
名誉会长薛殿杰发言
著名舞美艺术家刘元声发言
内容和科技谁是第一位?
著名戏剧家、中国舞美学会名誉会长薛殿杰谈及早年对舞美艺术的研究经历,他说,曾经在百老汇看到过一种创作现象,“这是一种拿形式去找内容的逆向思维,而我们国家至今没有这样的团队——围绕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团队。”就是专门围绕技术表现手段来进行编剧和之后的一系列创作,大陆也没有这样的专业技术团队和对应的服务商。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就是大剧院自身的舞美机械利用率是较低的,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专门围绕演出内容服务的技术团队,这样才能实现一个本质上的突飞猛进。著名舞美学者刘元声说,看了今天的展览,觉得年轻人都很赞,但由于场地原因,好多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我们的艺术创作正在向经营模式过度,我们也有了生产精品的平台,所以我非常希望我们能够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内容,所谓精品,就是五十年以后仍能被人记住的作品,我想,这种作品在数量上并不是很多,即便是在百老汇,能站得住脚的也就是三五十个人。所以说,时间是最好的评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