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文化部艺术司、浙江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的参展剧目,6月5日下午,由长春话剧院演出的大型儿童剧《大山里的红灯笼》在杭州市闻堰文化艺术中心演出,演出现场唯美静宜、高潮迭起,舞台效果格外引人瞩目,得到了观众、专家的高度赞赏。
该剧讲述了在北方一个贫困的山村小学里,有一群乐观、坚强、善良的留守儿童,他们怀揣着梦想,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又快乐地生存着。一天,一个叫郑天宇的城里孩子,带着他特有的骄横和叛逆来到了这里,给山村小学带来了不平静。巨大的生活落差、别样的内心体验,产生了一个个充满童趣的冲突,但是孩子们却在这种相互排斥和相互感染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在心灵的碰撞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这部话剧用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故事来呼唤整个社会的真善美,并由此引发成年人对留守儿童以及都市孩子教育问题的思考。在童言童语童趣之外,更包含了深刻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是一部适合大人和孩子共同观看的好剧。
该剧主创阵容强大,国内顶尖戏剧家的加盟,使得幕后团队熠熠生辉。编剧为国家一级编剧王东风、欧阳逸冰,导演为中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奖的获奖导演李滨,舞美设计为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孙大庆,灯光设计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有“灯光诗人”美誉的国家一级舞美师周正平。两位舞美大师强强联手,效果自然不同反响,整个舞美设计奉行简约原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一次回归。
简洁大气、精致多变是《大山里的红灯笼》的舞台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大山”是这部儿童剧的一个重要元素,它既是剧中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也是孩子们单纯美好心灵的依托。所以孙大庆教授将“山”设计得既实用,又极具简约的象征概念。提线式的山峰设计也是这次舞美设计的一大创新和亮点。需要时提起吊线,舞台上就出现几个类似山峰的造型,不需要时,放下吊线就是平地,提线山峰可以随着剧情的推进和情境的迁移,做出相应的变化,还可以与远处带台阶的山峰遥相呼应,既强调出舞台的纵深感,又使得演员的表演区域灵活多变。
在此基础上,舞美设计放弃了豪华制作,崇尚极简之风,在舞台上用非常简单的元素技巧性地展现出大山、教室、操场等各种不同的场景。比如,提起吊线山峰就是大山,放下吊线就是操场,推出黑板和桌椅就是教室。对于红灯笼的处理也是采取意象化的方式,诗化了舞台氛围。这些场景和道具的设计,不仅视觉上好看,也与情节和人物关系更加符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写意之美,极具表现力。
如果说,舞美简洁重意象,那么此次的灯光设计,更是造型语汇的高度概括。周正平老师设计的灯光,既简洁大气,又充分展现了童趣,充满诗情画意的灯光如行云流水般的表达,已与戏剧本身完完全全融为一体。舞台灯光根据场景的变化、演员情绪的变化、戏剧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对剧情的喜怒哀乐进行情绪的渲染。时而翠绿明朗,象征孩子们的勃勃生机;时而普蓝深沉,象征大山的肃穆厚重;时而火热鲜红,象征红灯笼的温暖与希望。舞美灯光看似都很简洁,但是每个变化都十分到位,每一幕的处理都令人拍案叫绝,不铺张、不花哨,有一种朴拙之美。体现了大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美学气息。
当然舞美与灯光效果的实现,最终还是要着落到导演的处理上,导演李滨是戏曲舞台出身,非常善于展示戏曲的意象之美,他对于传统戏曲元素的借鉴和处理可谓游刃有余,又极具个人风格。该剧在舞台上的景物,可以说少之又少,但在导演的巧妙应用下,却出现了丰富多变,精致大气的画面效果,是真正的简洁而不简单。比如,导演设计在提线山峰之间的穿梭,代表演员在大山之中翻山越岭,逶迤而行,有点类似戏曲跑圆场的方式,轻松几步,即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效果。
可以说,无论是舞美还是导演,他们精心打造的场景令人赏心悦目,在简化舞台的同时,为演员留下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剧目一开场,远山传来隐隐的童谣“大青山高又高,大山脚下是学校,天再黑,我不怕,举起灯笼高高照……”层峦迭嶂的远山掩映着点点红灯,仿佛一幅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跃然纸上。这朦胧如诗画般的意境在戏一开场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视线。结尾处,天宇与大山告别,远处又传来了美妙的童谣声,可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舞台前端具有象征意象的大红灯笼,与大山深处同学们的红灯笼遥相呼应,就像孩子们的笑脸,就像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在导演的精心布局和多次强调下,红灯笼已然成为全剧的一个核心意象,它代表了希望、代表了情感,红灯笼可以照亮孩子们的希望之路,儿童剧可以点燃孩子们的梦想之光。
儿童剧事业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伟大的中国梦事业也必将在他们手中实现。因此儿童剧必须自觉地承担起用艺术的良心和优秀的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努力提升儿童剧的思想品质和艺术品质,用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和童真童趣的语言,让孩子们明辨是非,认清真善美,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助力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大山里的红灯笼》质朴动人、充满东北特色,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和孩子们的艺术审美追求,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是一出不可多得的好戏。
文/范亚男(长春市艺术研究所)
剧照赏析
主创名单
编剧:王东风 欧阳逸冰
导演:李滨
舞美设计:孙大庆
灯光设计:周正平
作曲: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