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我国独有的戏曲服装,在一些观众的印象里似乎那些都是大红大绿的、色彩对比强烈的、有着固定程式的传统戏装,多年来在服装结构、服装色彩、服装图案上几乎少有创新、没有太多的新意。但事实上,戏曲服装是真正经过了长期地创造和不断改进的。传统衣箱中不乏有大量的经典力作。
我时常面对着那些精美的传统戏装而感动,在那一件件精美的戏衣里积淀着多少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但我也蠢蠢欲动,我想,在我们欣赏、继承、发扬了经典之后,我们还能做什么?当代的戏剧服装设计师是否可以让更多的当代观众看到更多有别于传统戏衣的、具有现代感、时尚感的,同时还不忘传统精髓的所谓新一派的“有创意的新古典的戏曲服装”呢?我和田沁鑫真的都想试图尝试一翻。事实证明,在6年前,这个尝试确实在业内引起了不少波澜,颠覆了人们心中某些固有的观念!
艺术简历
◇ 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师 ◇ 曾以专业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同时获得文化部、北京市及中央戏剧学院三项优秀毕业生的荣誉
◇ 作品70余部,获得精品工程奖、文华奖、开罗、香港艺术节戏剧大奖等
◇ 个人获话剧第九届金狮奖舞台美术奖
◇ 多部作品收录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舞台美术家百人作品精选》
其他代表作品
◇ 话剧《赵氏孤儿》《甄嬛传》《深度灼伤》
◇ 音乐剧《王二的长征》《钢的琴》《摇滚西厢》
◇ 歌剧《图兰朵》开罗首演◇ 电视剧《大唐芙蓉园》《还珠格格第二部》等
那是2009年的冬季,我非常荣幸地受到田沁鑫导演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茅威涛女士的邀请,为实验越剧《结发夫妻》设计剧中全部服装。既然是实验越剧,我的设计空间和设计思路顿时显得宽广起来,这也正是我对这部越剧服装设计的兴趣点所在。
越剧从导演、舞美、服装等方面的程式化确实不比京剧等其它剧种严格,题材的选择范围亦比其它地方戏曲的剧种更为广阔。独特的清一色的“小百花女子越剧”唱腔优美、婉约、清新、明丽,独具特色。中国越剧的领军人茅威涛女士一直以来致力于越剧的发展,愿当下的实验越剧或说新越剧能够既具前卫精神、又不乏平实的创作理念,同时也不失去传统的越剧精髓。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整体创作团队开始了一次对越剧形式的新的探索和尝试。
戏剧先锋田沁鑫导演运用了话剧和戏曲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演员们表演生动有趣,亦庄亦谐、喜剧效果更是精彩连连;6个演员并排坐在舞台上的透明三面盒子里,时而来到台前演戏,时而坐回到自己的透明盒子,形成了演员在上场和候场之间的瞬间转换,舞台后方的上空搭出了一个供乐队表演的平台,乐队的谱架也是透明的,灯光从后背照来,谱架透出一种奇异的效果。
舞美设计师刘科栋巧妙运用了透明材质的三面盒子、黑色如水般的镜面地板、透明的有机玻璃道具以及在透明材质上喷绘古典山水画的背景,使得故事发生的地点烂柯山似乎在素雅而空灵的背景中渐渐“浮出水面”,这一切使得舞台显得晶莹剔透、空灵飘渺,烘托了剧情中寒冷又飘雪的冬季,也衬托出朱买臣和崔氏的悲惨境遇,戏曲中讲究的是虚实相间,这一点与中国画的精髓也是大有相同,如此虚幻的舞台,自应有虚实相间的人物造型展现,这一点也正好与我想尝试的服装风格不谋而和。
舞台服装的整体设计一般是在设计构思的整体框架下,先从扑面而来的服装整体色调出发,到服装大的造型结构、再到服装的面料选择、最后才是服装的细节,如绣花的图案、绣线色系的搭配、服装工艺的设计及最后的装饰等等一一顺序确立。于是,我开始一层层逐步尝试!
尝试之一
——柔顺的渐变色和雅致的中性色
田导构想了这样的一种当时越剧舞台上从前几乎没有出现过的新的表演风格,舞美又是如此梦幻、透明、干净、空灵。当我在排练场静静地聆听到那让人陶醉而心动的柔美至极的唱腔时,在我脑海里的第一反应也是我认为唯一最适合的服装风格就是服装的整体色彩一定要渐变!唯有那温软的、柔顺的、婉约的渐变色才可以和那水一般的、玻璃一样的晶莹剔透的舞台相呼应,所有的颜色由深变浅,亦或由浅变深,那一块块服装的颜色远远望去,犹如一幅幅画卷在舞台上慢慢展开。任何一块缺乏变化的色彩出现在我未来的舞台上,都将是一种碍眼的、不协调的、破坏性的败笔。
但即便服装的渐变色能够符合我的基本设计构思,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也相当关键。它一定不是那种明度和饱和度较高、渐变又很生硬的色彩,它应该是含有微妙变化的高级灰色调的非饱和的、柔顺的中性色,唯此色彩构成才会最充分地适合此剧的风格,也更适合戏中的贫民、屠夫等接地气的普通百姓,如此,既使得剧中形象朴实、又保持了越剧一直以来呈现地雅致风尚。于是我选用了大量的清新又明快的含灰度的中性色,按照场景给人物的服装划分了各自的色系。
第一系列:淡雅的冷色系
崔氏和朱买臣自然是剧中的青衣和文生。他们在一折:“负薪”中正直隆冬飘雪,崔氏虽然家境贫寒但也天生娇媚、柔弱又时而感伤,我用了清新又微显忧伤的从下到上、从水袖到肩部的白到非饱和天蓝渐变,再加之暖色的冷粉灰、紫粉灰和淡果绿的搭配,使颜色丰富并附有动感;朱买臣具是柔弱懒惰又酸文假醋的理想主义文人气质,他也是自下而上的冷灰蓝色系渐变,加之由浅渐深的同色系灰紫、灰蓝、在点缀些深灰蓝在肩部及帽后的飘带处,使得整套服装犹如一个色系里多层次的色彩的组合,协调却又多样。
灰色调用的最极致的是在落魄不堪、心灰意冷的朱买臣在第三折“路遇”中,不巧偶遇已改嫁的崔氏时,穿的那套“浑身补丁棉”的褴褛装。朱买臣一人与舞台中央垂头独立,暗自神伤。整套服装从下而上是清一色的深浅灰色渐变,再加少许淡蓝、灰紫、深灰蓝紫的艺术化补丁点缀其间,整体色彩正和那透明的、水墨般诗意的山水画的舞台及打翻在地的透明竹篮,绝好的搭配在一起,舞台整体色调纯粹、透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灰暗和感伤,衬托出朱买臣此刻心情无尽的灰冷和失意。
值得注意的是:崔氏和朱买臣的渐变色的染色顺序都是自下而上,由浅渐深,这样在视觉上显得头重脚轻,飘忽且不稳定,玻璃的地板倒映着人物形象,使他们也似在梦与非梦中游走。在当时,这种纯粹的单色系的设计和非饱和色渐变色的手法在戏曲或说越剧中还少有见得。这种色彩手法的运用的确非常适合这部实验越剧,它对于烘托场景气氛及人物的境遇和心情起着很大的作用 。这也是我这部戏创新的设计重点之一。
第二个系列:热闹的冷暖紫色系
剧中始终插科打诨的两个有趣可爱的饶舌代表是七嘴和八舌,他们是戏曲中必不可少的丑角,一女一男、唱腔诙谐有趣、一招一式让人忍俊不禁。他们一同出场、一同演戏、就像一对双胞胎。我将他们的色彩处理为同色系的冷暖色互补:七嘴的色彩是枚粉色向浅粉色渐变,配以浅蓝色和黄色边做点缀;八舌的色彩是紫粉向淡蓝渐变,加以七嘴的粉紫色、淡蓝色和黄边做点缀。统一的灰紫色面的白色厚底靴、白色护领、白色水袖,戏曲中讲究的“三白”将他们再次统一,他们还真像一对俏皮的龙凤胎!
不用说,这个角色自然是风风火火、热热闹闹、一脸多变,她在整个剧中的色彩也理应是最鲜艳的、最热闹的。我采用了显年龄感的深紫和热情、喧闹的玫红色系为她的主色系,加之以景泰蓝、冷紫色及黄色细节做点缀,与气嘴、八舌三人形成一个完整系列,他们既游离于崔氏、朱买臣和阿旺的色彩之间,又与他们在大范围的冷紫、湖蓝、玫粉的色调相互协调、相互呼应。
第三系列:喜庆的暖色系
崔氏出嫁,偏耦荷的粉色系自下而上由浅渐深,加上对比色蓝色点缀;新夫阿旺是个虽然有点瘸脚、又有点结巴的活的屠夫,但他却活的红红火火,心满意足,得意于吃饱喝足、知足常乐、不思进取。他的结巴唱腔颇为有趣,给人物增添了不少色彩。我给他的服装设计的色彩是较为沉稳且朴实的灰耦合色系,加以深灰玫紫色及蓝色和豆绿色对比,自下而上,由浅渐深。“路遇”这一折他们三人一组,正好形成一个既协调又各显人物性格特色的、横向的、从浅渐深的渐变紫灰、耦荷、粉紫色系。
在第四折“梦痴”中,崔氏虽新婚不久,可她却在衣食无忧、和我阿旺无共同语言的浅显的幸福中对前夫朱买臣日夜思念,梦中又似与其重逢,如此情节,我给崔氏选择了橘色渐变到白色,整体看上去似梦、似醒、同时又夹杂着对前夫心有不甘的绵绵情意。
四折“痴梦” 崔氏
五折“泼水”中,神清气爽、新婚不久的阿旺与崔氏配合。
四折“痴梦” 婚后阿旺
烘托气氛,我给他一套深橘褐色由深渐浅的衣装。朱买臣后来也果真圆了做官梦、衣锦还乡,我亦为其设计了橘色渐变的官服;大结局中七嘴、八舌也套上了米黄色渐变橘黄的衣装,于是,深浅不一、饱和度不同的各人物变化丰富的橘色系列一同展现在观众眼前,全剧被推向高潮!
——对比色的运用
这部戏中,几乎每套服装都运用了冷暖色的对比。对比色,从大的方面划分也就是指冷色与暖色的对比。例如:红与绿、黄与紫、橘与蓝、粉与蓝或紫等等。再继续划分,还可以从冷色系中再分出偏冷和偏暖的色调,也可以从暖色系中分出偏冷和偏暖的色调。虽然对比色在戏曲服装中早已被大面积且大量运用,而我在这部戏中对比色的用法和比例与传统不尽相同。
这部戏中的色彩对比在整套服装中只是小面积的、并且含蓄地、点缀性的,而且运用的部位有所不同。例如:翻出的水袖里面、水裤、飘逸翻起的长衫里衬及服装的细节。而服装的大部分面积却几乎是在相近的色系中协调。 这些看似不大的对比变化在实际的视觉中却有着重大地突破。在舞台上往往就那么一点颜色,就会让整体服装眼前一亮,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妙用,这种不同面积和比例的对比处理,让观众对这部越剧的服装有了更丰富和意想不到的视觉体验。
尝试之三
——动感多变的造型结构 通常来说越剧服装是以明朝服装为蓝本的。早先,越剧的前辈服装设计师们多借鉴古代仕女的造型。在《结发夫妻》中我仍然继承部分传统,以明朝服装的结构为基本的同时,又加以创新,那就是运用面料的多层错落重叠、领口的不同形式的拼接等时装中的立体裁剪手法为服装增加动感、质感和层次感,生动地、艺术化地塑造剧中每一个活生生的、朴实且幽默诙谐的平民百姓形象。
如崔氏服装的裙摆后片加长曳地,前胸造型为立体裁剪的堆层绣花襟。前片和后片缀有多片同色系和对比色的绣花飘带,由长到短依次排列,这些不仅使得崔氏服装的质感和动感增强,更有力地塑造了崔氏的娇怜、柔美和凄婉。
三折“路遇” 崔氏、阿旺、朱买臣
尝试之四
——图案的现代感
图案方面我根据剧情、人物情境、人物关系等因素,以服装自下而上为一整体画面,打破以往戏曲中多见的边花、角花的固定格式,用各色系的绣线绣出如一幅幅具有诗意的精美画面。图案多选择现代画法的各种卷草,舒展、大气、与渐变色的方向一致,自下而上顺势而生,亦或从上而下泼洒出去,犹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洒脱,显得服装雅致、大气、唯美。
尾声
回想最初设计这部戏的服装时的确很有灵感,所以也不吝于大胆尝试新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风格,虽然开始设计的时候也全凭脚踏实地地理性分析剧本、分析人物、了解导演的整体表演风格,了解舞美的最初方向,再凭经验和唯美地想象,构造出一个个想象中的人物,然后去一点点完成、实现,直到演员们披挂上阵,一招一式、活生生地展现在舞台上时,一个个当初的想象构成现实地摆在那里,有欣喜、有满意、也有遗憾,但那个一步步尝试地过程是美好的、也是值得回味的。
中国戏曲服装蕴藏着中国人对古典民族文化的极致审美和智慧,博大而精深,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不仅对此要继承、发扬、也要勇于创新。做到这点并不容易,过知则不类,一味沿袭则落俗,恰到好处才是最美!设计出“有创意的新古典主义的服装”是我一直以来的热爱,今后也还会不吝探索。
图文:赵艳
责编:黄眙 赵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