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科栋 访谈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于昨日首演,演出将持续至11月8日。这部表现人性美与战争残酷、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经典名著首次搬上中文歌剧舞台。
记者观看完这部精心打造、效果震撼的歌剧,对舞美设计刘科栋进行了独家专访。让我们一起进入刘科栋的舞美世界,对他百无禁忌、开拓多变的设计风格,一窥究竟吧。
舞美设计刘科栋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基于俄罗斯油画的感受,营造出一片伟大的俄罗斯森林的意象。初见时,只觉是迎面一片广阔的白桦树森林,看不到侧幕的阻隔。随着演出的进行才惊觉,原来这是由二侧通天的镜片墙面遮挡的三面墙匣式结构,平整的镜面映射主体的白桦林,营造出无尽延伸的森林幻觉。
二侧的封闭的镜面墙壁,共开有六扇镜门,既供演员与歌队的上下场调度,亦能随着剧情需要,缓缓翻出不同的场景——教堂、雕像、俄罗斯小木屋、卫国战争的勋章、莫斯科歌剧院的豪华包厢等等。镜墙仿若是潘多拉的魔盒,开合出写实手法装饰的景片,打破了神秘的森林幻象,象征这5位女兵对各自美好生活的回忆。
下半场的战争场面,整个舞台的地面可以或整体、或局部的升降,象征着战争对这片俄罗斯大地的撕裂。视觉效果颇为壮观,整片大地前后缓缓的升降起伏,像是正在呼吸的有机体。同时又使视觉上具有多种节奏层次,满足繁复的人物调度及场景变化。
(下文中记者简称:赵,刘科栋简称:刘)
开放的舞美观
赵:纵观你的设计经历,追求多变创新,好像并不会形成某种带有个人标记的风格。所以你也不希望你的设计,被什么主义之类的框架框住,就是根据剧情或者个人感受,去发现它多种的变化。
刘:我的风格你也知道,就是没有什么风格——可以搞非常现代当代的设计,现代舞之类;也可以搞非常传统的,比方说《简爱》之类,视觉上貌似传统,但是里面蕴含着当代意识。年轻观众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十分传统陈旧、无趣的一个舞台视觉,他会觉得貌似很具象的东西,里面非常多特别当代人的对文学的情感。所以这就是我认为我的设计与别人不完全一样的一点,我更尊崇我个人的感受,我把所有我对生活、文学、哲学的理解,对世界复杂性的感受,都会放在我捕捉到的信息里面去。
赵:大剧院非常推崇这种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
刘:我们在写实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当代意识。我们要尊重大剧院的艺术定位——满足大多数观众的审美,而不是小众的审美。我们最早的一稿方案比这个要现代抽象。但是在跟导演的沟通中慢慢又调整了。现在的设计是基于俄罗斯油画的感觉,就像列维坦、希施金他们的风景画,再像列宾啊、克拉姆斯柯依的人物。他们营造出的俄罗斯充满了情感,美极了,黄昏、雪景、寒鸦。早期学绘画的过程中受到大量俄罗斯油画的影响,所以我想把这种情感也嫁接进去。
油画《白桦林》列维坦
油画《在玛尔特菲娜女伯爵的森林里》希施金
赵:这也是一开始设计的灵感起点吗?
刘:我会依托在此,但最重要的是我切割了一块俄罗斯的大地和森林,放在舞台上,你会觉得它如此的真实。但是我不断的撕裂它、打开它,产生各种各样的幻觉。你就发现这样的森林里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它就从一个表面上的写实,进入到一个诗意或一个更意象的空间里去。
破除一切禁忌
赵:您支持“舞台设计是第一导演”?或“舞台设计本身即是表演”?
刘:我支持一切观点,没有禁忌,我不愿形成自己的风格。像罗伯特·威尔逊那种纯为视觉而视觉的东西,我觉得很好。像有的现代舞不太喜欢用舞台布景,而有的非常迷恋视觉的东西,例如迪米特里斯·帕帕约安努(编者注:希腊先锋艺术派的舞台导演、舞蹈设计和视觉艺术家,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艺术导演),十分迷恋视觉与肢体之间产生的那种想象力。还有譬如说《朱丽小姐》以投影、技术为先导在舞台上的呈现,我就觉得很好啊,还能这么玩。
刘:我没有任何禁忌,要破除一切禁忌。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必然性。既然出现了,就是不可言说的东西推动它出现了。
限制是天才的试金石
赵:你这样开放的思路,如何确定每一部戏要用哪样风格?
刘:戏剧艺术中最主要的是导演,导演会对你的作品方向有一个引导作用。我不会先入为主先给导演一个我认为是什么样的,我会在导演的大方向下再往深入思考不去强迫导演接受我的东西。这也恰恰是我不愿形成自己风格的原因。所以不会说我只适合一个先锋导演的设计,传统导演的风格我就无法合作。限制是天才的试金石。遇到限制上就被束缚手脚,那就不是成熟、有发展空间的艺术家。
赵:舞台设计本身就是限制的艺术,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里产生的无限的智慧,这本身即是舞台设计的魅力。
刘:对,你在学校里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但一出校门,受到资金的限制,剧场的限制,导演的限制,你想好的方案,但导演说我不要这个我要那个,怎么办?各种各样的限制都会出现,你想在一个大剧院里搞这个戏,但不行,可能要让你在一个食堂里搞这个戏,怎么办?受到非常多的限制,你只有打开自己,完全让自己解放,尊重自己的感受,慢慢加强对世界复杂性的理解,慢慢就会将艺术创作融会贯通。
创作思路
赵:后背景应该是背投效果吧?也就是大剧院的剧场如此的深度才能够投影这么大的平面。
刘:对,使用了四台投影机,达到宽18米高10米。而且后面的投影幕能投到这么大的范围需要一定的景深。可以使用高清的LED,但是LED视觉效果跟投影效果相比,不可能像投影这么柔和,
赵:森林里影影绰绰带着雾气氤氲的感觉。
刘:对,其实它是创造出一个幻觉,一个伟大的俄罗斯森林的意象。这一切都是二侧的镜子反射造成的幻觉效果,包括打开的玻璃门。每个人都有他的记忆,里面有瓦西里大教堂,有女神的雕像,有俄罗斯非常有特制的小木屋,上面挂着圣母圣子像。然后还有卫国战争的勋章,在卫国战争期间颁发过几次这个勋章,还有莫斯科歌剧院非常华丽的包厢。每个都是文化的象征,它不光是景跟人情感的沟通,还是文化的象征。里面有雕塑,有建筑、有歌剧、有荣誉,情感非常饱和。所以我说通过这一切形象慢慢唤醒对俄罗斯的记忆,唤醒人们对情感的记忆。中国人摆脱不了的这么多年的记忆,尤其五六七十年代生人,受俄罗斯文化影响非常深刻。像中央戏剧学院最重要的表演教学体系就是斯坦尼体系。这所有的东西,你触碰到他了、唤醒他了,所有的情感都加在我们营造的这种戏剧氛围中,观众自动就填充非常多的信息。
赵:这些形象并不是小说原著里已有的内容,而是您自己加进去的内容?
刘:对,白桦树是俄罗斯非常典型的象征。有它的精神气节在,圣洁美丽,像一只只眼睛在静悄悄的森林里说话的感觉。像油画一样静怡、灿烂的森林里,发生特别残酷的事情——逝去最美丽的生命,女性就不应该参加战争,却硬要把她们拉进这场战争里,一个接一个死去。就像歌词里面说的,她们是母亲、女儿、新娘,是应该被爱的对象,结果都没了,这是非常残忍的反差和对比。
赵:刚才一直提到要唤醒过去的记忆。作为当代中国先锋的具有开拓性的舞台设计,对于没有那段经历和情怀的观众,你在里面加入了什么现代的视觉理念或形象内容?
刘:现在你看到的所有形象,都是真实存在、富有情感的,饱含了这些信息。即是是年轻人对前苏联完全没有这个记忆,但是因为形象里面饱含着这个情感信息,一样会触碰到人心,情感的浓度是一点点集聚起来的。比如说镜子,其实我希望它不存在,但是观众一定会慢慢意识到那是镜子,但镜子跟森林有什么关系啊,它创造出非常写实的幻象。
刘:包括5块透明片,我们原来希望是用镭射激光打印一个完全透明的形象,镭射出完全虚幻的5段白桦树干。但是最后因为制作成本的原因,改成了这种喷绘的条屏。我们希望这5块板子像晶莹剔透的人,象征这五位女性。你看在洗澡那段戏的过程中,女生们隐在其后舞蹈,非常轻柔、清澈、干净。本来还希望在圆舞曲中,缓缓地旋转。但也是因为技术原因取消了。包括最后女兵都逝去了,准尉痛苦的呼唤5个女兵名字,5个晶莹剔透的片子又下来,最后在尾声的曲子里这5个女兵慢慢从其中隐现出来,把所有信息都叠化进白桦林里面,5个片子即变成五个女兵的纪念碑。
技术解密
赵:二侧的镜墙制作材质是镜面板而是镜面膜?
刘:镜面膜。
赵:是为了成本或是轻便的考量吗?
刘:都不是,是为了平。绷起来才会达到绝对的平整,别的板材除非是钢化玻璃,否则一般板材达不到这个效果。一般的板材看起来挺平,你挂起来后,所有轻微的不平就变成哈哈镜的效果,所有树的反射就变成曲里拐弯的,没有这种延伸出去的效果。
赵:为什么二侧的镜墙上会有一些横道?这是故意的效果,还是受板材的尺寸的限制?
刘:技术上的不完美——把镜面膜绷在框架上再拼接在一起,显示出来的胶印。我本身当然希望它是完完整整、浑然一体的,使观众完全看不出破绽来。
赵:下半场时感觉整个台板的起伏、移动的过程,都像是正在呼吸的大地,很有震撼的效果。这是有机的生命的运动。人在里面发生很多互动的东西,其实很有意思。
刘:对,也想表达出撕裂的效果。
赵:地面的高低变化让整个演出空间的视觉上更有节奏层次。还有刚才那场地面升起、演员在地下的场面,感觉是有水的倒影。
刘:不是水的倒影,是树扎在地底下的树根。原来我们想要变化地更复杂,后来因为各方面原因,简化了。效果图里设想是整个地面全部升起来,树根盘根错节,底下都是水,演员真是穿过沼泽趟过水。在地下行进,在泥浆里行进,躲避敌兵追击侦查。
赵:听你这样一说马上很有画面感。
刘:本来想整个地面分成二个部分,这二层哗~~拉开,露出中间16个德国兵来。原设想大量的使用这种调度效果,不是为了换景而换景,而是有很多艺术考量。看起来这个景好像非常简单,但是它大开大合的这种变化,都是用了很多机械,大剧院的双层的结构升降台。但是舞美必须综合衡量很多的因素,音乐、时间、技术、演员的调度。你现在看到好像动起来很简单,其实技术上极其复杂。升降台带着所有的景往上升,所有的包括顶上的灯跟着一起往上升。这是多么复杂的一个编程?而且中间出了一点问题,舞台就停止了,只要有一点事故,舞台就不动了,只能演出终止。所以说艺术创作,我们都希望尽善尽美,但有时现实还是我们想象有一定的差距。
赵:到国外巡演时必然要更加简化吧?
刘:肯定要做减法,所有的东西简化。比如局部做一个升降台,就不能利用大剧院整个舞台的机械。舞台机械受限制于舞台数据,我们每块升降台板18*3.2米,别的剧场升降台2.8米呢,3.5米呢,宽度17米呢少一米呢?会受到它的限制。舞台布景使用机械的弊端,就在这里。
赵:这六扇门的尺寸(2*3米)为什么没有尝试更高更大?这是技术还是设计上的考量?
刘:不需要,感觉这样最合适。开的越大,的确视觉感越强烈,但这部戏里温情最重要。不是要撩拨你,或压迫你。情感的感觉是悄悄的就来了。而不是很巨大的变化——开了一个大门!很震撼,但是我觉得那是不对的。我仔细筛选了尺寸,也不是现实的门,因为要完成几十人大的歌队的进出上下场。但它大又不能大到改变了整个景观。它是森林里打开的一扇一扇的记忆。森林幻觉突然被打破,另外一种真实、另外一个时空出现了。但二种形象本身都是写实的,但二者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有趣的并置。
赵:二者反差非常大。
刘:对,剧本里有很多非常复杂的场景变化,我们用很简单的方式把它解决掉。
舞美效果图赏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资讯
演出时间:2015.11.5-11.8
演出剧场: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主创团队
作 曲:唐建平
编 剧:万方
指 挥:张国勇
导 演:王晓鹰
舞美设计:刘科栋
灯光设计:刘建中
服装设计:赵艳
化妆设计:申淼
多媒体设计:胡天骥
形体设计:贾菲
合唱指挥:焦淼
主演名单
准尉瓦斯科夫: 刘嵩虎/张扬
丽达:徐晓英/宋元明
冉卡:王宏尧/刘颖
丽莎:张心/宋倩
索妮娅:张卓/郝苗
嘉丽娅:刘恋/赵丽丽
奥萨宁:王翀
连斯基:张帆涛/张龙
上校鲁申:于浩磊
母亲:陈冠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