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戏剧导演和舞台设计师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1941年10月4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瓦克市。最知名的戏剧作品为《沙滩上的爱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此剧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中的戏剧代表作品。


罗伯特·威尔逊在德州长大,青少年时期有说话困难的毛病,是舞蹈家Byrd Hoffman治好的,大学时就读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主修工商管理。在1963年搬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就读普瑞特艺术学院建筑系。1964年曾在巴黎学过绘画,1965年开始学习编舞,1969年正式推出自己的戏剧作品《西班牙国王》,1976年以《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一鸣惊人,1993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中的金狮奖,作品是装置艺术《床上的爱丽丝》(Alice in bed)。目前罗伯特·威尔逊有自己的剧场,名字为“意象剧场”(Theatre of Images)。


威尔逊工作室方法


威尔逊说:“不同的场景如何相互关联,场景中是否有吟唱或讲话、对话,或者歌曲。我用草图来展示结构,说明如何用视觉来讲述故事,如何在时间和空间里呈现作品。”


一个项目通常提前数年就开始准备,威尔逊说他通常需要大量时间来“归拢思路和信息,找到一个主题、一个姿势、一种颜色、一种语言、一个词汇,以及灯光”。


▲《培尔·金特》

image


一旦决定了作品,或者接受了委托,便开始三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威尔逊称之为“案头工作室” 一一威尔逊和文学顾问、舞台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作曲者等开会,必要时也会有其他人参加。他们将作品从头到尾讨论一通,标出叙事内容。例如排演奥斯陆挪威剧院制作的《培尔·金特》时,大家对每一场景都做出总结,一行行写出来:“培尔做某某事,他说了某某话,他母亲(或其他人)如此回答,随后发生了某事,产生了某某结果。”



▲《培尔·金特》

image

威尔逊看着这个故事骨架,提出各种问题,例如,某事在何处发生,何时发生,发生的时候是几点,牵涉多少人。随着总结的进展,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威尔逊便用图画将想法变成视觉。于是自然而然就有了“场面效果图册”



▲《培尔·金特》

image

威尔逊的第一反应,是设想每—个场景的空间结构,看哪种手段最适合勾勒这个空间,用绘制的布景、复制的照片、帘幕,或者对某种坚固材料进行剪裁,然后从副台拉入,或从台口悬下,来构成场景空间。时间细节则通过暗色或者粗笔道来表示。但舞台布景从来不会像建筑效果图那样用图画表示。例如《培尔·金特》里的山峦,只是几个粗放的几何形状。有时偶尔画上几个潦草的人形,说明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培尔·金特》的场面效果图册就是如此。表演者之间的空间与动作关系要到排练时才确定。



▲《培尔·金特》

image

第二阶段是挑选演员(有时也和制作人—起确定演员)以及第一次演员工作室。试演的过程看似机械,通常要求演员走动、坐下念一段台词,唱几句歌,跟威尔逊做一套动作。演员了解这一作品的文本,有时还参加过这部作品按传统方式基于文本的演出。



▲《培尔·金特》


第二次演员工作室即进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由所谓不同的“时段”构成。这时,演员应该记住了动作总谱(movement score),并己完全掌握其基调、节奏和台词。第二次演员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在无声剧和语言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调整以相互适应。这时文学顾问会对文本做必要的改动,工作室结束时,最终定稿也就完成了。


建筑、空间、时间

服装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上演不久,威尔逊对釆访者说: “我没什么要说的。我所做的是一种建筑布局(architectural arrangement)。”他又补充说,他的目标是在戏剧中实现肯宁汉在舞蹈中达到“时空建筑布局”。威尔逊使用了“建筑布局”,并不断使用类似的说法,让人意识到“建筑”(architecture)、“建构”(construction)、“结构”(structure)、“构造”(composition)和“形式”(form)对他来说其实是同义词。例如他要求演员 “有形式”,意思是他们的声音、动作和姿势要风格化。而他说自己的作品必须“有形式”,意思是说他最注重的是作品的风格:他的作品就是最终目的,而不是对其他事情的阐释。威尔逊曾谈到,自己的手法暗合了塞尚围绕透视横、竖、对角线构或“建筑”的原则。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


image

塞尚精心布局的疏朗画面,成为威尔逊在舞台上模仿的榜样。“我是搞视觉艺术的,”威尔逊说,“我是空间思维”。但舞台也为他提供了时间的维度,演出终究是个时间延续体,这种时间总是与他“建筑布局”的“空间”相关联。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


image

威尔逊特别注意视觉构成,在所有表演场所中自然就最中意镜框式舞台。镜框式舞台最能衬托他的结构,为结构提供边框而不束缚结构。威尔逊说, 镜框式舞台还有个优点,让人听得更清楚。威尔逊认为看和听是不同但互补的活动,因而在观看的空间里强调听觉,看似矛盾, 实则有道理。一方的高品质一一镜框式舞台中的画面——能提升另一方的质量。威尔逊认为镜框式舞台能够强化感觉,无怪乎他拒绝在非专门场所上演他的先锋戏剧作品,如《弗洛伊德》和 《爱因斯坦》,与同时代的先锋艺术背道而驰。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

image

威尔逊也从不放弃他甚为推崇的时间感。有时间感才能做到精准,威尔逊要求演员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和停顿计时,使其严守时间,并由此达至恰当的语调——喜剧性的、犹豫的或者带有魔力的,等等,这些都需要靠精确的计时才能实现。



《沙滩上的爱因斯坦》


灯光、色彩

服装



威尔逊曾说过:“无灯光则无空间,无空间则无戏剧”。威尔逊的这句格言有各种变体,但句句强调灯光的至关重要。他说:“灯光在我的作品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我认为戏剧最重要的元素是灯光,因为这个元素帮助我们观看和倾听。戏剧是“空间和灯光的建筑……无灯光则无空间。没有空间,时间就无法存在。空间和时间共存。”威尔逊认为灯光不仅服务于演员,而且成为了演员。他说:“一旦某件道具被照亮,你关上其他所有的灯……戏剧就产生了,灯光起到了演员的作用”。



▲《克拉普的最后碟带》

image

只有花费大量时间做准备,才能在演出中给灯光留下相应的地位。一部作品的灯光需要上百条提示,威尔逊花费大量时间和灯光师一起工作,确定滤光板、荧光灯组、聚光灯,以及可能获得他预期效果的各种组合与强化。这项工作繁琐而费力,在排练中给演员逐一打光时就更是如此。



▲《克拉普的最后碟带》灯位图

image

演员可能要在台上站好几天, 什么也不做,灯光不断打在他们身上,直到确定下来,并记录在调光台上。灯光常常只照亮他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头、脸、 手、手指,单独强调这一部位。



《克拉普的最后碟带》

image

身体,不论是部分的还是完整的,从不在舞台上投下阴影——例如在柔和、明亮的《蝴蝶夫人》中,这一绝招靠450盏顶灯和侧灯得以实现;歌唱演员必须永远保持对角线的角度,才能使整个空间完全没有阴影。威尔逊发明这些消除阴影的手段,也是为了使身体显出雕塑感,放射出内在的光辉。他制造出光墙、光束、光幕,将演员置于其间。威尔逊每次都集中攻克灯光的某一个方面,或是细节,或是整体效果,有条不紊地逐步创建一套光影的几何学,光影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空间。 他让明暗倏忽万变,变出节奏和强弱。



《蝴蝶夫人》

image

灯光有时属于同一色系,但大部分跨越几个色标,色彩如同乐符一般相交。威尔逊的光和色还有标点:一种色彩延续不变,或各种色调相融合,这是顿号;灯光忽然间全部熄灭,或者快速从一种颜色变为另一种颜色,又或者透过滤光片骤然喷射,这便是惊叹号。主动性、表演性如此强烈的灯光,当然会产生节奏,积攒气氛, 这些动作都具有戏剧性。于是灯光完成了心理/现实主义戏剧中通常由演员来完成的事情。



《蝴蝶夫人》


服装

服装



服装另有设计者,但与威尔逊的审美观念相辅相成,并随之改变。他的无声歌剧遵循对比原则——不起眼的日常服装为主, 辅以正装的元素,如维多利亚风格长礼服裙、阳伞、领带和燕尾服。威尔逊的作品通过亮色和姿势在视觉上日渐精进,剧中的服装也随之愈加奇幻,甚至古怪。穿上这些服装,人便显出另一 种“怪异”,因而产生距离。



《黑骑士》

image

威尔逊剧作中的服装大多穿着不舒服,而演员穿着这样的服装,还必须轻盈的表演。《黑骑士》排练期间,威尔逊对演员们说,服装由沉重的材料制成,主要是纸和毛毡,这些材料“不透气,而且灯光温度很高”。结果他需要督促演员“保持平静,精神集中”,认真听对方的台词,“成为一个整体”。



《黑骑士》

image


但这些服装的质地、剪裁、内置支架、金属丝、裙环和其他相关支撑,使其具有服装设计师所谓的“体量感”。威尔逊剧中的服装大多如此。服装的体量感又为演员的雕塑造型助了一臂之力。这种感觉强化了距离感,这正是他们在舞台上的目的。



《黑骑士》


化妆

服装



威尔逊作品中的化妆,白色也好,彩色也好,从来不仅仅是装饰。演员脸上和身体上的白色,一方面可作为灯光的画布,另一方面也起到面具的作用。它属于演员与角色、与其他演员、与观众保持冷静距离的手段。使观众从这样一个形象到超尘脱俗,有时甚至是轻灵飘逸的印象的,不是白色本身,而是涂着白色的人如何动作,如何行为。



《彼得·潘》


image
《老妇人》

 结语 在当代艺术中,罗伯特·威尔逊赫赫有名,无论是创作理念,还是对舞台各种元素的把控,他从不著书立说,他也从不阐释自己的作品,他认为创造才是他的任务,所有的阐释都应留待别人。罗伯特·威尔逊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工作者,他不仅是一名导演,也是艺术家,他涉猎的艺术领域不仅有戏剧,还有电影、影像、展览等艺术项目。


2016年5月24、25日,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邀请罗伯特·威尔逊来京参加第三届大师论坛,罗伯特·威尔逊将举办主题讲座。敬请关注学会微信平台的实时报道。


以上内容,文献参考《罗伯特·威尔逊:方法与作品》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