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大唐威仪 颂开放气魄
2016年5月24、25日,正值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4周年之际,由北京歌剧舞剧院倾情打造而成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长城》,将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隆重推出其世界首演!
这是一部全新制作的大型舞剧作品,剧本移植于同名京剧。舞剧故事发生在唐代,表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经略周边、开放胡汉互市的故事,故事的叙述按“一大”“一小”两条线索展开:大的方面展现出李世民的傲世风骨,小的方面结合普通民众柳娘一家的悲欢离合,将“开放与和平”的舞剧主题呈现在舞剧舞台上。
为将这部舞剧成功地立在舞台上,北歌特别邀请了著名导演邓林担任总导演。邓林导演近年来在舞剧领域十分活跃,有口皆碑,其中《泥人的事》(天津)、《烽烟桃花飞》(江苏)、《以梦为花》(四川)等舞剧佳作皆出自他的手。在这次舞剧《丝路长城》的创作中,他又匠心独运,以缜密的舞剧构思与结构,配以大气与细致的创作理念,将这部舞剧的艺术性提高到一个难得的水准。邓林导演是一位既有艺术追求,又有实现方法的出色导演。
主要内容
舞剧《丝路长城》讲述了一代才情大帝唐太宗李世民雄才伟略,拥持强大军力却化干戈为玉帛,推行边贸互市胡汉互巿,恩泽众生的天下大治。故事循序渐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这是一部以古颂今、以往铭志、震撼人心且饱含诗意,具有大国情怀的大型舞剧,以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历史正剧。该剧以舞台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再现“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创意特色
音乐特色
诗意的音乐,既不是西方管弦乐,也不是平庸的民乐,而是使用相当诗情画意的“国乐”,表现打击乐和和声。
舞美特色
舞台美术着重表现“巨大的单纯”,布景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舞台建筑,而是充满智慧、创作力,并参与到叙事中的流动性布景,并且配合“会呼吸”的灯光。
服装特色
“去繁就精”,突出服装的简洁和诗意性,同时具有美和视觉冲击力。
道具特色
使用巨大的、符号性的简洁道具。
导演访谈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记者对邓林导演进行了深度采访,其幽默激情的语言与广博敏捷的思维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下文中记者简称赵,邓林导演简称邓)
关于理念
赵:请简介一下这部戏的创作理念?
邓:我的创作理念是多年来形成的,舞剧首先肯定是剧,是戏剧的一个独立的种类。在遵从戏剧自身规律的前提下,我在不断追求结构创新与自我突破。在整个构想中,一直贯穿这种理念,在戏剧的结构上会有所突破。
关于文本
赵:这是由京剧改编而成的舞剧?
邓:是的,很荣幸将如此的重任交付于我。曾与编剧多次沟通,文本上基本没有做大的改动,基本都是尊重编剧意愿。我一向重视文本,其重要性对于一个演出而言是致命的。
关于挑战
赵:文本在京剧中主要体现于唱段和念白上,而舞剧完全是没有台词的,二者本质是极为不同。
邓:舞剧本身是拙于叙事的,我近期在一个研讨班上还曾举例:用舞蹈的语言来说舅舅,怎么表达?更难的是说舅妈,能说清楚吗?舞蹈在叙事上是不擅长的,其长处是抒情,视觉化的表意抒情。我们恰恰表现的这个戏不是这样的,很多东西是一种概念性的东西,例如帝王的策略,用舞蹈是很难说清楚的。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这样。
赵:这是很大的挑战。
邓:按照原剧本没法展开舞蹈。我在重点环节上进行了强化,其它的都进行诗化,即抒情的处理。大抒情下的叙事就构成了复调关系,结构注定成了复调,故事线索也改成了复调——"一大一小"。编舞上大量使用复调,点对线、线对面。这样的编舞极复杂讲究,画面与调度都会丰富精彩。
关于人物
赵:对人物的塑造手法也有很大不同。
邓:是的,挑战不光体现在唱段念白,还有就是人物的设置,开始觉得李世民跳舞真是很难想象。在戏曲里,李世民一出场,可以通过一系列程式化的设置明确的表达出帝王将相的气场。做舞剧创作中,我认为必须打破这个东西。
赵:恩,因为完全换了一种艺术形式,全新的表述方式。
邓:对。从京剧上的灵感拿来创作舞剧,这个是有一定难度的,舞蹈的短处就是无法三言两语说得清楚,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难题。京剧注重唱词,但还是要用舞剧来呈现这个剧,难度还是挺大的。
在人物上有一些取舍,基本上保持主要的人物关系,只去掉媒婆这个人物。在内容上不允许我们有太大的调整,那我们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就是用形式的东西来把内容说清楚,让观众不要看文字介绍都能大致上看明白——这个是皇帝,那个是玉郎,再一个是柳娘……
第二个理念就是形式必须符合内容,而且形式必须要有创新的理念,用新理念去解决老问题。我非常反感在舞台上堆砌和人物、内容无关的东西,当然也有一种形式主义风格的演出会专门这么做,但这不是我这部戏的风格。
关于诗意
赵:您一向被誉为“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你如何调和“诗意”与“现实主义”这二个概念?
邓:我在所有的制作上提出了几个理念,一个是诗意化,把所有的东西诗意化。
诗意主要是指文学上的一种格式,就戏剧故事来说的。诗意更多浪漫,更多渲染,更多氛围,更多从形象中抽离出来,是一种意象。现实主义更多是写实的,具体的。我用诗意的办法表达现实主义的题材、理念。
赵:根本还是落在现实主义身上,用诗意的风貌表现出来。
关于题材
邓:这是一部“议政”的作品,借古喻今,借古颂今,要表达的恰如其分又有真情实感,需要创作者真正的投入进作品中。
戏剧文学概念上更多的是抒情,大量的抒情。现实主义的题材用诗意的办法去体现。 这个形式也是有很多人在用的。想要表达得恰如其分,还要真情实感就必须要真正投入进去,京剧更多是戏剧文学的东西,而这个舞剧在舞台的结构上、人物的设置上,关系的调理上,故事的演进上,就成了很多诗意的东西。
导演的舞美观
关于概念
赵:你这次对舞台美术、舞台灯光、舞台服装都有很高的要求,提出来“处处有舞美,又处处无舞美”的概念。
邓:首先,我提出了巨大的单纯,其实是一种哲学概念,放在美术上就成为一种形式概念。
第二个是很疯狂的,我要求舞美设计:不准有舞美,不要具体的景,既要看不见舞美,又要其无处不在。其实是有一个巨大的道具,这个道具即是景。而所有舞美内容都必须完全和我们的人物、剧情完全融合在一起,参与叙事,弥补舞蹈叙事的短处。我寻找到了一个形象——金钲——唐代军队传信号的乐器,我把它扩大成八米的体量。
关于形象
赵:您说的这个金钲,并不是如今的老百姓会熟悉、经常看到的形象,是否担心观众理解成为战鼓或别的形象呢?
邓:我的造型形象是从“钲”这里启发而来,但是我并不希望告诉观众这是一个钲。
赵:您希望观众自己去想象,认为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希望观众看到舞台上的一切都是可以自己想象的。
邓:对。它也是一个隐喻,你看众多的士兵,金甲闪烁的士兵托着它,上面站着李世民,你说那是什么?一看以为是皇帝的战车,灯光再一打,金碧辉煌的,又觉得那是皇帝的一个平台。多向的意象,有一个指向,但是有多向的设计意图在里面。非常明确。
赵:这个金钲会出现极多的变化?
邓:是的,这个这东西能开能合,观众可以想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不想在舞台上使用机械去完成变换。机械是工业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打仗哪有这种机械,全靠人海战术搬运。那么多的金甲战士在舞台上,一开场就非常壮观。而且我给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创意,一进剧场,把金钲倒扣着,华光万丈,有一个时钟在塔塔很轻的一直响。然后金钲压迫着观众往后动,一直动,然后半小时音乐咣一下起,本身就是一种暗示。都是由金钲造型而来的变化,由此及彼。
关于创意
赵:舞台语汇十分简练?
邓:我的设计极其简练,但是每一样东西都非常有用,没有一件东西不参加我的叙事。这次我讲超常规的运用舞台——一组十八米的大斜坡平台,简直是把它推到观众的脑袋上,让演员径直从斜坡哗啦跳下去,一直传递到观众最近的面前。这种压迫感和直接参与感就闯入了观众的安全空间。
赵:这些道具的运用都是景,景和道具合二为一。
邓:所有的布景都参与到叙事,既是景又赋予其道具功能。你看是不是无处不在?整个舞台就是空旷,只有灯光和无限的空间,不是“无”吗?
我们国家有很多有名的舞美家,可是他们的风格是建筑师。我不要在舞台上修”建筑“,这部戏本身很少的舞台制作资金,看你怎么玩出新鲜,玩出创意。
邓林简介
邓林,杰出的舞蹈编导家和舞台艺术家,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导演。多次荣获全国、全军以及国际舞蹈大赛的编导金奖,屡次参与创作组织党和国家、军队的重大艺术活动。
创作了330多个舞蹈节目,21部舞剧、歌舞剧,音乐剧,担任过48台大型文艺晚会的总导演,12次任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舞蹈总监,是我国艺术届勤奋耕耘成果丰硕的作者。
2003年,邓林编导的现代舞《飘荡》,在世界现代舞领域著名的比赛--日本崎玉国际创作舞蹈大赛中,夺得了唯一的金牌,并且创造该项赛事有史以来最高分,引起了轰动,该舞使得邓林成为继吴晓邦之后第二个获得“日本现代舞大赛”金奖的中国人。从央视春晚《醉鼓》到《青花》,再到芭蕾舞剧《精卫》、民族舞剧《泥人的事》《烽烟桃花飞》《以梦为花》等等,他被誉为“诗意现实主义”舞蹈的代表。
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