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下午,首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筹备会议在中国新媒体艺术创研基地召开。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副会长苗培如、毕启亮,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荣飞弟、副主任杨晓军,服化委员会主任程钧,视觉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学会办公室主任孙海峰,品牌部部长郎悦,北京华奥传媒董事长刘栋,湖南明和传媒总经理马俊,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博士许立勇,国际知名新媒体艺术家张琳,中央歌舞剧院设计师晁毅,中国戏曲学院教师冯路,设计师朱权、吴文超、马云龙、马博等人参与座谈。
▲筹备会议进行中
会议由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荣飞弟主持。围绕新媒体艺术节的举办方式和内容创意等话题,与会人员各抒己见。
▲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荣飞弟介绍隆里情况
作为新媒体艺术节的主要组织者,荣飞弟介绍了活动的最新进展,他表示,新媒体艺术节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从锦屏县政府到黔东南州政府,一直到贵州省政府,对本次活动的提案给予高度重视。荣飞弟还介绍了活动场地的地理概况。
▲会长曹林与到场嘉宾共议艺术节举办思路
会长曹林指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作为主办单位,将把新媒体艺术节与当地民生民俗有机结合,在拉动当地经济及旅游的同时,充分展示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会长曹林邀请嘉宾畅所欲言,展开艺术的想象力为新媒体艺术节建言献策。
群力群策
思维碰撞
苗培如
副会长苗培如指出,本届新媒体艺术节生而逢时,应运而生,我们要理清思路,改变理念,在这次新媒体艺术节上打造出一场完整而综合的视听盛宴。
毕启亮
副会长毕启亮强调,站在文化产业角度搭建平台,增强文化意识;创造品牌,打造品牌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将艺术节办得扎实、立体而多样;在国际化的同时,尤其要突出中国舞美特色。
张琳
国际知名新媒体艺术家张琳对于新媒体艺术节的定位,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她提出三个方向以供选择:普罗大众的娱乐化的体验展;高雅的艺术,高层次的展览;用新媒体概念创造崭新体验的狂欢类的综合性Party。
冯路
中国戏曲学院教师冯路强调了“新技术、新媒体、新艺术”三个关键词。提出可用“线下+线上”的方式进行体验,比如通过直播等途径,或采用VR、AR的先进技术吸引更多关注。
晁毅
中央歌舞剧院设计师晁毅提倡跨界结合,借鉴国外模式,设立主展示区,推出相对短平快的项目。除了舞台艺术之外,还可以加强互动类项目,设立互动展示区。
郎悦
学会品牌部部长郎悦指出,在立足当地民俗的前提下,不能忽略“国际”角度。建议通过国际工作坊的样式,选择体验感、互动性强的节目吸引游客。也可以以音乐节的形式,将音效、触觉融入新媒体作品。
湖南明和传媒总经理马俊
明和全力支持新媒体艺术节,将积极推进落实艺术家的思维创作。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博士许立勇
艺术节可从四方面定位:政策性、娱乐性、产业性、专业性。建议借助明星IP,推出艺术节形象代言人。
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杨晓军
作品本身和呈现方式要有趣。要以文化精英带动文艺青年,进而吸引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关注艺术节。
设计师马云龙
可以尝试“白+黑”模式,将作品以故事串联,打通白天和晚上的时间界限,让游客有一种移步换景之感。
设计师吴文超
为了在艺术节前期,就能吸引参与者提前关注,可以引入“地图概念”,利用移动端,预告若干活动亮点。
设计师朱权
新媒体艺术节在采用最新技术的同时,避免纯粹的技术堆积,希望注入人文关怀,尽量呈现当地民俗生活场景,类似清明上河图。
筹备会议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到场嘉宾都觉得意犹未尽。曹林会长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与会人员的建议,表示将组织人员在会后对本次会议上提交的建议进行分类梳理。对其中切实可行的项目,予以重点考虑,尽力促成其实施。最后,曹林会长提出三点意见,为此次艺术节定下了工作基调:
一、要开阔思路,继续倡导“大舞美”和“国际化”观念。切实利用这一次新媒体艺术节的契机,广泛进行跨专业合作、跨国界合作,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影响力,从专业影响力扩展至社会影响力。
二、要从长计议,强调“循序渐进”和“笃行务实”,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不要贪多、贪大,以顺利办好“第一届”为基点,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连贯性。
三、在创意创作构思上,要考虑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是为了把艺术节办出特色,另一方面,也是为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曹林会长表示,在新媒体艺术节开幕之前,学会还将举办不同主题的座谈会,力求完善艺术节各项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