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6年4月25日-6月22日,中国舞台美术学会“2016剧场建筑与舞台技术人才培训班”(简称CISD高研班一期)进行了为期二个月的培训。此次培训设置了前所未有的高质量、重跨界的课程,经过第一阶段高强度集中课堂授课和第二阶段的国内剧院、企业考察教学,高研班一期学员呈交了原创论文,圆满完成了此次培训班的课程。

每位学员从《剧场建筑与舞台技术》《舞台设计与演出创意》《剧场运营与管理》三个选题中自选一个题目最终呈交原创论文。近期,学会微信平台将挑选优秀论文进行刊载,供广大舞美同仁交流学习。
 
通过KÀ秀感悟舞台技术在现代演出中的角色

舞台艺术发展时至今日,已经不完全是故事、演技的比拼了。舞台技术在当今的舞台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的舞台技术带来了新的舞台表现形式,拓宽了演艺事业的领域。伴随新技术的出现,舞台美术与越来越多元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的交流,极大丰富了舞台空间及其表现力,技术手段甚至成为舞台设计中审美构成的一部分,打破了传统舞台美术的概念,形成了新时代的舞美形式,甚至出现了像太阳马戏团的KÀ秀这类主打舞台技术的演出。这类演出在没有足够技术支持的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现代剧场艺术与舞台机械设备结合越来越紧密,它服务于整个演出,为表演增光添彩。本文试图从舞台设计中的舞台空间利用、技术革新应用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其发展的规律,对舞台技术应用于未来演出的舞美设计做出探索性研究。 

一、技术对舞台设计的积极影响


舞台的发展变化从古希腊演变至今所用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人类从未停下对舞台艺术追逐的脚步。从十八、九世纪的舞台设计单纯追逐平面的视觉效果、布景不直接参与演出到作为装饰点缀演出,再到现在大型装置化布景能够完全影响演出,不得不说这依赖于舞台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提高,无论是从机械还是从灯光角度,都使得今天的舞台的空间呈现出更多维度的变化,这给予了舞台设计师们更广阔的设计余地。观众踏入剧场,戏剧让他们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暂时跳出日常生活的状态,用相对较短的时间改变视角观察世界,感受永远不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技术的进步,使得“见多识广”的观众们对于文化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渴望看到更好的演出效果,感受到更真切的演出体验,沉浸于更饱满的演出气氛——这也就是对舞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在剧本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探索,在技术上、管理上也要不断创新。任何表演艺术都会有舞台,只要有舞台上的需要,就有了设计师发挥的机会,随着现代的剧场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更新,演出形式也趋于多样化,舞台设计者如何利用技术助自己一臂之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舞台技术

今天我们通常认为舞台技术包含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道具制作技术、舞台装置技术、舞台机械技术、舞台其它相关技术。

没有舞台灯光的时代,演出只在白天进行。当有了蜡烛作为脚光后演出得以延伸到下午以至傍晚。从爱迪生发明灯泡开始作为一个临界点,演出开始大规模进入夜间进行。人们并未满足于仅仅照明的灯具,于是各种舞台艺术家们根据演出需要逐渐发明出各种舞台技术和机械来辅助舞台效果:换色器,海浪机、烟机、水幕、投影仪,从手动到电动,从常规灯到电脑灯……无一不是想要演出更加精美,用更好的效果完善情感的表达。跨越千年的演出发展历史,从古至今演出内容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几十种人物关系围绕着悲剧、喜剧、正剧展开……但是演出相关的辅助类配套设施和演出技术的发展却是天翻地覆的。机械已经不简简单单是为了满足演出的基本需要了,电脑摇头灯甚至可直接参与表演,通过灯光的流动表达强烈的情感与情绪。作为中国戏曲学院舞美工程设计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我更多想谈的是跟专业与兴趣关联密切的演出——秀类演出的发展状况。谈谈对现有的舞台机械以及技术方面的心得,以及对演出行业需求的展望。



KÀ秀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个演出,当今市场上的演出从表现形式上来分类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我认为太阳马戏团所创作的KÀ秀把它们进行了借鉴和良好的融合。有故事情节,有气势磅礴的音乐与制作,有舞蹈,有京剧的武打动作,包括一些京剧服装上的借鉴,如翎子和厚底。在KÀ秀中舞台技术参与成分非常多,而我在研究生期间对舞台技术方面也较为感兴趣,想把KÀ作为一个舞台技术运用思考的出发点。有幸研究生期间被学院公派去往美国大学学习舞台技术和管理课程,与导师在拉斯维加斯现场观看KÀ秀,遂了我一直以来的心愿。众多关于舞台技术的感慨在此一并进行梳理。 

2、从KÀ秀中感受有生命的舞台

自从德国1896年在慕尼黑第一个机械转台被应用到舞台演出中,舞台机械设备使得舞台自身焕发了生命的光彩,越来越多的机械化装置被发明并运用到舞台演出当中,车台、转台、传动装置、升降设备、吊车、液压装置、升降乐池、矩阵吊点、矩阵升降模块、可移动式的观众席等设备使同样的空间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构成,给观众造成出其不意的舞台演出效果。



2004年,在拉斯维加斯米高梅酒店的剧场驻场秀KÀ中,就做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传统剧场往往座椅位置是固定的,观众只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视角,所以视觉上视角的变换只能靠布景的更换和假透视完成(有一个例外,就是环境戏剧,现在想举例说的是有观众席的演出),但假透视布景有着演员身体比例无法随布景位置改变而改变的缺陷,有时会对观众产生影响。在KÀ中,整体可水平、垂直移动的台板提供了电影般的视角。KÀ虽然观众席也固定不动,但是KÀ在观众席不动的情况下通过剧场机械运动使得观众的视角可以随时被改变。导演或设计可以根据剧情需要随时控制观众的视角变化,区别于2014年武汉红灯笼剧场上演的《汉秀》所提供的视角变动,后者利用观众席位置的变动产生视角变化,技术应用目前比较单一,并未与剧情需要产生关联,目前我所看到的演出中的应用是一层座椅向两边打开,VIP区域的座椅从三层降到了一层,整场演出中用到了一次。从技术新鲜的角度来讲,运用是成功的,但是从舞台技术运用质量上来讲,是失败的,比KÀ上演晚了10年,视角的变动却并不大,技术应用也没有对剧情起到实质的促进作用。

KÀ秀中,在新技术条件下的舞台布景不再作为静态的装置固定在某个空间区域内,而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流动并变换其形态及构成关系。这样不仅使舞台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而且增强了场次变化的层次性,观赏效果得到突破。舞台不但可以多维度旋转,更可以垂直于水平面,布景与灯光结合异常紧密,舞台台板时而倾斜时而伴随节奏缓慢旋转,布景与演员巧妙地结合。时而变成冰天雪地,冰崖高耸;时而变成森林,竹影摇曳;时而变成海底世界,深邃浩瀚。实现这些效果要归功于舞台布景技术的革新,这些技术不但拓宽了演员的活动表演空间,并且让他们与剧情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增强了舞台空间自身的灵活性的同事还创造出演出空间多因素活动的动态美感,极富新意。

 KÀ秀中丰富的舞台技术语言

(1)主题性剧场
MGM酒店的剧场围绕KÀ打造。剧场的设计极具主题性和功能性,剧场的台口、观众席、吊顶等都跟故事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与暗示,从颜色、风格、样式的设计到各个机关、吊点、通道的布置,观众从进入剧场就开始感觉到剧场已经开始给你讲它的故事了。这也正是普通剧场的短板——为了适应有限的装台时间、风格迥异的来演剧目,剧场内部不得不采用一个中性无主题的装修方案,这也正使得普通剧场之间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2)直接参与表演的机械装置
在KÀ秀中,最耀眼的当然要数中心区域的机械主舞台了,借由这块隐藏了众多机关、能够二维度自由旋转的主舞台,配合演员自行控制的加减速电动单点吊,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性视觉效果——电影般的镜头视觉语言。在开场就带来了华丽的震撼,台口中央,一块大角度近乎垂直于水平面,面向观众席缓缓旋转的巨大舞台地板,配合着几位演员在边缘用竹竿模拟划水营造了一种轻柔恬静,泛舟水上的画面。在演出中,这块大屏除了充当舞台外,还担任了类似于二道幕作用的手影表演墙,配合着表演转移观众注意力,舞台下方在紧锣密鼓的处理上一个海边场景中从主舞台流下去的成吨的“沙子”(轻软木渣),为接下来的演出争取了换景、备场时间。在群战戏中,更是完全旋转至垂直于观众席,营造了叹为观止的俯视战斗的效果。这一效果在剧中与剧情紧密相扣,技术艺术完美结合。

(3)三维悬挂,机械表演装置
较为常见的三维悬挂通常用于摄影摄像,如万向鹰眼等设备,在KÀ中,三维悬挂更是让技术上了一层楼,吊起了5名演员和一个大的装置道具。在冰峰的那一幕中,垂直于水平面的主舞台上端,道具帐篷由正常的形态转化为一个类似于大蝙蝠一样的飞行装置,演员用身体形成了这一飞行装置的各个活动关节。4根经过编程的吊点从舞台顶端四个方向伸过来挂住“蝙蝠”,协同控制,在空间中让蝙蝠仿佛活物一般从容的游弋于舞台和前端观众席上方。这些装置巧妙的利用了舞台各个高度与空间,真正做到了空间的充分利用。

(4)运用恰当的道具
用活了的道具——在遇到暴风雨沉船的那幕中,演出中的另一艘船出现在舞台上,这不同于第一幕出现的船,这艘靠万向固定轴连接到地板上的船,没有机械或电动动能,船的运动完全靠船上的演员们调整重心,来回奔跑,在电闪雷鸣的声音灯光效果的配合下,完美的演绎了暴风雨中不堪巨浪蹂躏,船只葬身海底的效果。

(5)多媒体、技术与演员表演高度融合



在KÀ秀中,多媒体与机械的融合可以称得上是令人拍案叫绝的,舞台通过机械臂完成复杂的多维度旋转,台面垂直于地平面完整的以俯视视角展现在观众面前,舞台台板上的多媒体影像已经不是简简单单提前编好视频,演员根据节奏表演,而是地板仿佛有了主动“思考”的能力,在与大反派对决的群战戏中,当台面感受到来自演员的压力时,系统根据预先编好的程序配合接收到的压力位置数据生成涟漪的效果,这让演员更多精力可以放在表演上,减少了演出错误率,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多媒体控制人员手动走程序出人为失误的几率。



舞台机械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区别于其它机械,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在于提高生产效率,而是能利用自身的一些特性和优势,创造出其它布景、道具无法达到的演出效果和气氛、情绪。举几个小例子,大型的演出道具,已经从原来的小型的、需要手动控制的傀儡,例如各种手偶剧,如中国的皮影戏,西方的提线木偶等演变为中型的、手动控制的傀儡,如英国皇家剧院的《战马》,再发展为大型,半人工手动,半机械自动控制的音乐剧《金刚》(47个活动装置,15名木偶操纵员,5年筹备制作)、再到超大型机械编程比例更高的《KÀ》秀等 。



通过KÀ可以看出,在近现代的舞台作品中,舞台技术明显地影响着舞台设计者的艺术构思,不但成为舞台艺术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主导舞台表现。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无人表演的演出形式也开始登上舞台,如拉斯维加斯CONASIK酒店前面的音乐喷泉、ti、火山喷发表演、新加坡圣淘沙的仙鹤芭蕾等。令人惊讶的是众多这样优秀的演出都是免费的,但由于它们通常设置在旅游景点区域内(或形成了旅游景点,太阳马戏团为拉斯维加斯带来的秀们产生的效应是惊人的),聚集人气和口碑所带来的间接受益(品牌宣传、周边消费)是非常巨大的。总体来讲,无论是舞台表演的角度还是舞台美术发展的角度,国外的舞台技术对我国舞台美术的创作影响都非常深远,要顺应演艺事业发展的潮流,需要多加学习国外的舞台技术。

二、新技术的学习与探索

舞台布景的机械调度与活动随着技术的进步、机械控制精度的提高,表现出来的情绪变化越来越细腻越来越丰富。通过运用时间、节奏、道具的切换与变化,在增强舞台感染力的同时,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美感。在突破传统的舞台设计尝试中,必须面对的就是时时更新的材料和技术,它们对于舞台设计的发展和艺术表达有着直接影响。其次,舞台设计者们在突破了写实布景的单调性后,对于新材料和新技术所持的态度以及如何利用新材料技术为自己的设计带来变化。

舞台设计的艺术表现力是无穷无尽的,在舞台制作时,面对新的材料以及高科技设备时,必须要有新的态度,积极探索和了解多种已知材料应用的新思路,及时掌握世界技术先进地区的发展动态并尝试新技术的学习及引进。重视剧场设备的更新、工业的设计、工艺的技巧,舞台设计不仅是在描绘地点空间的布景,而且是要尽量吸收新的知识与想法,使光影、颜色、布景、烟雾、新媒体等许多元素通过相互融合、叠加、渗透,变化产生新融合,让舞台空间带来变化无穷的视觉体验。下面总结一些近几年出现、我认为能够融合到KÀ秀演出中的技术。

1、全息与投影

技术的进步与多种艺术表达形式相互融合,互相影响,扩大了新材料的应用范围。如全息膜、具有各种肌理与反射效果的玻璃、金属、液体材质的使用等。新技术的使用使得这些材料不仅进从材质表现上更加精致生动,而且也为舞台设计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介质来实现他们的巧妙灵感,不同的材质利用自己本身特有的语言来诉说情感,大大丰富舞台表现力的同时,视觉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全息打破了传统的声、光、电的局限,利用衍射原理使空间中呈现出三维图像,透视感很强,效果运用恰当可以使幻象跟演员的表演无缝互动,达到传统表演所无法企及的效果。(*注,传统的方式是利用纱幕或者投影布、幕进行投射,弊端是要么是幕网眼过于稀疏,成像不够清晰,要么是能够明显看到有幕在舞台前面)使用了全息投影方式的有:初音未来的演唱会,首次将虚拟人物形象搬上舞台并成功的为现实不存在的“歌手”开办了个人演唱会,而且规模巨大,票房口碑双丰收。国内接触过的全息投影的剧场:北京星光影视园的魔幻剧场,在2012年的时候制作了全息科幻大型舞台剧《卡娅KAYA!》,这部作品当时打破了3D、4D限制,是全息投影技术与舞台表演融合的一个大胆的尝试,通过多媒体特效投影与演员的表演相结合,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出乎意料之外的梦幻世界,从创意想法上来说,这在当时是超前的。但是演出效果较为一般,很多技术跟故事结合的不是很理想,装置没有用到恰到好处。

2、可编程芯片及穿戴装置
 



光影舞(区别于影子舞),比较早的是加拿大iLuminate舞团,因在美国达人秀上的表演一炮而红、赚足眼球。创意是来自于团队中的一名技术达人,利用计算机对可穿戴LED设备进行编程。利用预先设计好的灯带勾画人物轮廓并置入服装,用明灭组合配合不同的情节发展编程、遥控,创造出效果奇异的光影舞,技术使得本来平凡常见的舞蹈大放异彩。光影舞在黑暗中能够达到很多普通舞蹈做不到的效果,如多人配合进行演员的“瞬间移动”、分身等。这得益于近些年微型电子电路控制技术的进步:很多柔性灯带普及、体积大大减小,配合可以藏在衣袖里的开源编程控制器和价格低廉的无线接收芯片。

由于极强的便携性,使得它们可适用于各种剧场内外的演出,规模可大可小,大到Cirque du Soleil为迈克尔·杰克逊做的大型驻场秀,小到街边甚至商场酒吧内的演出。

3、交互式装置

互动装置,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软件编程,对舞台上已有的形象进行识别,利用程序对捕获的数据流进行再加工和再处理。例如前面提到的音乐剧《金刚》,舞台前方有一部摄像机对舞台上的金刚进行轮廓捕获,天幕投影根据捕捉到的轮廓进行暴风雪效果的合成,使得粒子效果在舞台上的金刚“身上”进行撞击。这正是传统演出中所达不到的效果,在传统的演出中,投影往往是固定的内容,在演出中被按照剧情的需要切成片段,结合isadora等Cue类软件在演出中进行现场调用。而这一效果实现的难点在于金刚的主体是由舞台上方的一个吊机及15名黑衣舞者合力操控的,不同于纯机械傀儡,有人工参与提线的金刚会在每次演出中位置都稍微有随机变动。



最近正在着手开始研究的是KINECT在舞台演出应用上的探索,Kinect是微软在XBOX360上推出的新概念体感控制器,意在利用人体直接对主机进行控制,而无需额外的设备(手柄、跳舞毯等),2.0的设备上更是达到了6个人、26个骨骼关节点的追踪!不同于动作捕捉仪器,它非常的轻便,易于安装调试,价格低廉,相对来说操作易于上手。原理是利用红外不可见光投射一个红外的光点矩阵,有点像常见的二维码,(3D扫描仪原理也类似)利用红外识别设备将空间中的物体进行深度的捕捉,通过前后景区分将人形提取并分析骨骼,在旧设备中需要特定的初始化识别姿势(双臂打开的投降姿势),在新设备中会以极快的速度进行识别,而且无需特定的识别姿势。

这一新设备的各种特性我认为同样适合于舞台演出的使用,例如我们都知道可以通过MIDI进行触发灯控CUE,当有了这一识别设备,我们可以将它放入舞台地板前沿或后方甚至藏入道具中,在演出到达合适时机时,通过识别演员的特定动作或姿势对灯光/音乐/机械程序进行击发。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传统程序CUE中演员出现漏表演时,其它相应配合的灯光、舞台机械运动程序空走的情况,而且无论表演快慢都能够即时的进行捕捉,相当于演员自己在用身体控制灯光、机械或者音效。MIDI在情感表现上与呼吸控制器配合可以做到非常细腻,相信在与KINECT的配合上应该也将是如鱼得水。

4、信号装置



2014年6月的时候,看到了美国NASA宣布的一个研究成果,该机构利用激光从国际空间站传回了一段高清的视频到地面,这段名为“你好,世界!”的高清视频仅仅用了3.5秒就传输成功,相当于每秒50M,传统的下载技术至少需要10分钟,据航天局的介绍,OPALS利用极为细小的激光束传输数据,速率比现有的基于无线电波的通信方式提高了10-1000倍,抗干扰的性能更佳,能速率减少25%以上,最高技术难度的实现在于“极度精确地”锁定位于美国加州小镇赖特伍德的地面站。由于空间站距地面400公里,运行时速高,这一任务“好似在9米开外,于行走中始终用激光指针瞄准某根头发的末梢”。这意味着数据量完全可以满足演出需求,能够用激光进行传输就可以在水下实现无线信号效果,普通的蓝牙等无线技术在水中是无法进行传播的。未来可以利用激光遥控设备工作,由于传输速率的极大提升,遥控者不需来回跑动布线即可完成演出。

而利用激光传输图像在2011年5月德国科学家使用单束激光进行传输的时候还只能以较低的速度进行传输,在2014年的时候就有了跨越式的进展,可以看出,传统的传输方式在新技术的带领下几乎完全颠覆了,以往已有的技术只要善加利用,仍然可以完成根本上的变革与创新。



在国外的大型演唱会也有利用信号装置来增加演出气氛的,我所知道的比较早的是2012年COLDPLAY全球演唱会用的智能手环Xylobands,采用了Silicon Labs公司无线IC和超低功耗单片机(MCU)接收及处理无线信号,该信号可与音乐和舞台灯光同步触发每条腕带上LED的亮灭,腕带可通过专用软件与连接到无线电发射器上的笔记本电脑进行遥控,而且腕带含有适用于低功耗sub-GHz无线电应用的EZRadio接收器IC,能独立完成多种RF任务。让粉丝们融入到声光俱全的摇滚音乐会中。观众的腕带会在接收到服务器端线发出的指令后统一在一个时间内有组织的亮起,并伴随歌曲的变化而变换颜色、组成图案,营造出更好的现场效果。

三、新的时代,新的设计需求

在当今,舞台设计已经不仅仅是为舞台演出作为衬托,它要把功能和要传达的思想融合起来,表现出更高层次的审美意境,将视觉审美和剧本精神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所以,能够掌握舞台设计中的空间结构,视觉表现,舞台变化的规律并能够熟练的将先进而恰当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对于当下和未来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从单一的布景走向多样化的过程中,真正为舞台设计多元化的面貌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技术和设备,关键仍然在设计师,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如何应用这些技术并与演出结合产生更多的创意是值得每一个设计者思索的问题。

1、紧跟时代变化,把握世界顶尖技术发展趋势

生产与消费是相互影响的,设计也会对消费有非常大的引导作用,新技术的产生与应用让舞台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姿多彩,视觉效果越来越新潮,越来越震撼,在传达出美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和精神享受。这也使得他们对舞台效果的期待越来越高。技术与美的融合越来越完善。如同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停歇一样,技术的进步也会源源不断。我们在利用好技术应用的手段和因素的同时,找准艺术效果与技术效果结合最优的点,来创造和丰富舞台表现的语言。

目前的舞台科技水平而言,国内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上中国应紧跟欧美技术大国的脚步,不断的汲取营养为我所用,融入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改造,先进行技术积累后进行研发,紧跟时代的前沿。对于各个领域,尤其是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加以联系。对各类艺术形式进行广泛的涉猎与研究,从不同的方面汲取灵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断加深对舞台技术、对舞台空间和对舞台视觉表现的理解,找到适合时代又有个人特色的设计风格。



鸟巢法国《龙马》秀、《驯龙高手》(剧场版)等大型机械控制傀儡形成新的形式的演出,这类演出或借助于已有的成名电影作品或另行设计,围绕着一个相对较为简单明了的剧本,利用极少的语言(甚至没有语言),优秀的音乐,通过形式、动作化的表演形成新的演出形式——秀类演出。这类演出填补了对戏剧没有入门的低端戏剧观众群体的市场,秀效果、博眼球的同时盈利性强、受众广,在走绿色产业文化输出路线之余,还有机会可以走技术输出,如《龙马》秀中的反派形象大蜘蛛在演出结束后返回法国,而龙马则以高价被买下。再如英国国家剧院的《战马》(国话已经做剧目引进)中的傀儡演出道具藤马也价格不菲。而作为一个优秀剧目进行驻演或者巡演在收益远超成本的同时,也可以让普通人现场观看到世界顶级的表演剧目实现双赢局面。据报道之前提到的为酷玩乐队设计制作巡演手环的公司第一笔订单就拿到了430万英镑左右。可以看出舞台技术设计的前景非常广阔。

2、开拓眼界,注重学习

科技的大量运用和参与,对于舞台创作面貌的改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科技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和因素,最终目的是创造出整体的艺术形象,产生有魅力的艺术作品。舞台科技进步了,应用也愈来愈频繁,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要进入艺术层面,戏曲舞台艺术本身有自己很丰富、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创造原则,在艺术时代的发展中,我觉得对它也要进行技术上的开发,为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注入新的血液,让她继续焕发新的光彩。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最终还是以创造出令人满意的戏曲、戏剧作品为首要目标,研究舞台技术是否也可找到与传统美学相衔接的空间。

技术的定位仍然是辅助演出,要凸显出自己独特的作用,最关键的仍然是设计师们如何善加利用技术所带来的方便和效果。最终还是艺术的想象力推进了技术的发展,最后又拓展了舞台的创造力。但是有时候也需要回过头来审视自己,不能过度运用技术,盲目追逐“炫”的效果,忽视了设计。善加利用优秀的作品引导观众发现美,感受生活。

得益于中国戏曲学院在海外建立的许多联合教学基地,我能够有幸走出国门到海外的戏剧院校学习,接触到许多在国外已经发展非常成熟的技术,不必纯粹依靠自己的经验就能够获得既完全又具体的很多专业知识,开拓了眼界。在工作后又得到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垂青,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剧场建筑与舞台技术高级人才培训班”(CISD 1期),60天的学习让我对舞台技术有了更加深刻层次的认识,对演出会有更加多方位,更加深入的思考。我会在未来把握每次实践的机会,争取做到学有所用,为演艺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