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首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贵阳召开。其发布的一系列讯息,令人们得以管窥10月1-5日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种种可能。这场落址于贵州省锦屏县隆里古城的跨界艺术节,再次引发新一轮的热议。


▲锦屏县县长刘明波与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秘书长张旭、副秘书长兼剧场建筑与舞台技术委员会主任马路、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荣飞弟、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杨晓军在发布会现场合影留念。

缘定锦屏隆里古城   艺术家发起新世纪之声

为何如此高新尖的新媒体艺术峰会,偏偏要错开汇集技术精英、拥有完备会场配置的北上广,却恰恰落址西南山区的一处小小古城?为解答这一最大疑问,新闻发布会从隆里古城的前世今生切入,不仅展现了艺术家们对隆里的悸动,更对外传递出隆里古城的悠远古韵与奂影新声。



隆里古城,坐落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南边沿。明代以来,在黔岭,她便以独树一帜的姿态肃然屹立,并孕育出独特的汉文化、状元文化及丰厚斑斓的屯堡文化,更留下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明清建筑群人文景观。正是因为这样的渊源与魅力,这座小小古城,让曹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丰江舟(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主任)等艺术家见之忘俗,更兴起了将“中国首届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落户在此的念头。



实际上,国际上很多艺术节、戏剧节都发生在远离大都市的小镇上。当新媒体艺术遇上古韵汉调的隆里,人们得以突破都市藩篱,回归不同于日常的原生态;在经历过最初的猎奇感之后,让现代文明科技与当地文化传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呈现一场新时代全新的艺术表达。

打造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全新国际平台

10月1-5日,于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举办的首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由黔东南苗族侗族州人民政府与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联手合作,携手湖南广电旗下天娱广告共同举办。艺术节将以舞台美术的创新发展为切入点,全面展示中国当代舞台新媒体艺术和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

本次艺术节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展览、论坛和互动;并由四大板块组成:艺术院校师生作品、专业院团及艺术家、独立艺术家和高峰论坛。在“环保”、“节俭”的原则之上,它将从专业领域延伸至山川美景,以艺术理念上的突破,吸引众多艺术家参与其中,最终搭建起一个文化、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全新国际平台。

而对于普罗大众来说,10月的新媒体艺术节也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娱乐体验。它会是一场没有“围墙”的艺术化展览,一场用新媒体概念创造崭新体验的狂欢类综合party。古民居、古城墙、古宗祠,无处不是艺术创作的谬斯;稻田、荷花池、河水、森林,无处不是新媒体艺术的载体。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将与小镇生活融为一体,与日常生活发生关系,让当代艺术融入隆里古城的每个角落。它不仅让本土居民有参与感,也让游客们获得陌生化的趣味体验,或许你会在声光电的艺术展品旁发现洗菜的奶奶或是做作业的小童也说不定。



跨界与共生   “互联网+文化+旅游”推动隆里旅游产业升级

“艺术节将围绕环保、共生、跨界、隆里与世界等元素展开”,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在发言中提到。诚然,“跨界与共生”一直是此次艺术节最为核心的主题。尽管艺术节的核心价值是“应用当下最小媒介,探讨当下生活状态”,但为了不落入声光电等炫目形式之窠臼,艺术节将更多探求科技与隆里地域及民俗文化的对接。

实际上,早在7月,包括清华美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在内的10余所艺术院校团体,前往贵州锦屏隆里古城认领了龙标书院、科甲第祠堂等古街。他们将借助以此为灵感,打造最终参展的艺术作品,嵌入到隆里居民的生活空间,实现实时交互。这将为隆里古城量身打造出可全天候观赏游乐的旅游创意升级方案,以“互联网+文化+旅游”的模式建立新媒体艺术与大众、产业、城市的互动关联。

作为艺术、科技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探索,黔东南州副州长肖明龙、锦屏县县长刘明波、锦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烈梅等各级领导对新媒体艺术节寄予厚望。只为能兼顾传统与现代,将隆里古城与新媒体艺术节完美结合,将其发展成为持续举办的国际艺术盛事;更将会把新媒体艺术节与中国“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隆里当地的旅游产业升级,打造出高定位的旅游品牌标杆。

在后工业时代,环境和生态成为最宝贵的核心资源,贵州锦屏隆里古城600年形成的文化资源便是最宝贵的历史遗产。同时,在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时代,文化艺术资源不仅是地域性的,更可以为全国和世界共享;不仅是文化艺术建设的,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综合建设。“互联网+文化+旅游”模式,或将开启贵州锦屏隆里古城旅游的新篇章。

隆里古城简介
隆里古城是明代屯军的一座古城堡。630年前,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桢平蛮洞叛乱,调集江南九省官军,在隆里设千户所,屯田地、筑城池。隆里古城是明代基层军事组织卫所制的产物,是汉文化的古代遗产,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规划布局和民居建筑群。古城现有居民多为明、清时屯军官兵后裔。

古城面积约4.82万平方米,现有居民760户,3200余人。隆里古城以汉文化为主,其中以江南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多种宗教文化都生长在这块土地,同时揉杂当地苗、侗文化的内容。玩花脸龙、迎故事、唱汉戏是隆里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被誉为隆里古城的“三大瑰宝”。

置身隆里古城,犹如走进时空隧道。古朴典雅的古城墙,栉比鳞次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的“三街六巷九院子”,古街、古巷、古楼、古井、古庙、古祠、古碑、古桥,透出古城的历史底蕴、沧桑变迁,展示着明代军屯遗风。

隆里古城是中国与挪威王国国际合作“贵州生态博物馆”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隆里古城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列为全省30个重点建设景区之一。

蜈蚣街


古城蜈蚣街,又名南门大街,全长93米,宽8.5米鹅卵石铺就成一条巨大的蜈蚣图案。蜈蚣头朝上(观音堂),脚朝下(南门口)蜈蚣背宽2米,脚长2.5米,共56只脚。

来龙街


隆里东门大街叫来龙街,全长105米宽6米,全为卵石镶嵌的花街。从远处眺望,像一条巨龙由黎平城西南三什江蜿蜒而来,到新寨屯、玉田弯突起峻峰,跌为数段,两边横开大帐40余里,延伸至马蹄井复起峰峦,作双鲤跳龙门之势跌落而下,绵亘三里许至城东南为丘峦者顿起五峰排列乃五骢山,从第四骢出脉横展成一大平原进入隆里所城东门。它来脉悠远,生气连贯,左右护砂。东有上砂(龙砂),西有下砂(虎砂),层层卫护,用以档风聚气,体现了中国古人深邃的古城选址思想。

书香第


书香第位于南门大街,建于清末,书香第意取文化之家,读书之族,以知书识礼为立家之本。三间三进二天井,双重檐出水,堂屋窗格为各式花窗,门前放有一对石锁,錾刻有”连中三元“、”连升三级“字样,防火缸镌刻有古代兵器戟等,作为练武人家的象征,大门门板用坚硬的木材青杠做成,十分牢固,门后地面安有青石凿成的顶门槽,屋角备有顶门扛,供夜晚顶门使用,是隆里的典型民居。

三槐第

隆里古城中有龙王、所王、西王、魏王四支王姓,分别来自江西、安徽、山西,郡口均称“三槐”王氏。龙王位于东门;所王居住南门上小街和西门张所街;西王居住人寿街和桂花街;魏王主要居住在赫门楼。其先祖王佑官至监察使员外郎。因其在庭中植三株槐树,遂称”三槐“王氏,明初”四王“到隆里所繁衍至今已24代,计600多年。三槐王氏乃隆里第一大姓。

开科第

这座房子的大门上坊匾额为“开科第”是隆里西王姓的住宅,位于古城桂花街尾,其先祖王大臣,在明隆庆元年(1567)赴长沙应试,中丁卯科第13名举人,成为黎平府开科举第第一人,也是隆里所最早出名的人,其后裔取堂名为“开科第”。西王氏是隆里的书香之族,诗书传家,代不乏人。开科门第旧时的建筑风格多为马头墙、八字门、翘角,由于年代久远,仅存5户。

科甲第


科甲第位于古城蜈蚣街上,始建清代,重建于民国二年(1912年),宅名“科甲第”,原为江姓住宅,现为杨江两姓居住三间两进式建筑,屋后配有花园,玲龙凿就,翘角凌空,白墙玄瓦,墙上绘花鸟虫鱼或山水人物彩画。江氏祖先江有本是科举出身,中进士。官至知府其后裔堂名为“科甲第”取科甲隆盛之意。

陶家院


陶家院位于古城东北角,是清末木商陶明哲的住宅,为三间搭两厢型建筑,四周围高风火墙,天井铺青石板,窗扇均为雕刻精美的木板花窗,上面雕有精致的鸟兽,其中的镂空玲珑木板雕镂更为奇特,书房内有壁画,家具陈设完全,工艺精良,装饰典雅,屋前建有门楼及防火石缸,是古城最有代表性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

古碑表

古城中这些“石文化”的精华——石碑,上百块,主要为架桥碑、建庙碑、掘井碑、建鼓楼碑、建祠碑、建城碑、节孝碑、修墓碑等等。而隆里最著名的碑是位于状元桥东头真武山下并排的四块6.3米宽、4.8米高的大石碑,称万人碑。这些碑都是明清以来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而新修重修状元桥所立的。其次是”节孝碑“(贞节碑),是封建时代对从一而终(夫死不嫁)恪守贞操女子的一种表彰,申文题请朝廷批准后立碑刊文,传之久远。还有“忠靖坊”、“百岁坊”、“状元书坊”、“节孝坊”及进士台、华表等。

七十二古井

隆里古城有72姓,72口水井。据口碑传,旧时的隆里,“城内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72口水井分布于各街巷和宅院,开挖这么多的水井,除了解决饮食、浣沐和消防需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考虑到军事上的需要。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