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黔岭新媒 秘境奂影”首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将于10月1日-5日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锦屏县隆里古城举办。

此次艺术节,我们邀请到许多国内外的艺术家朋友,届时他们将带着自己的艺术品参与作品展环节的展示。学会微信近期将对这些参展新媒体艺术家进行系列介绍。



宫林简介
1960年出生于济南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博士学位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委员
韩国国际电脑游戏学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
2016年《梦中集》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4年《新媒体艺术》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中国电影美术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7年《中国电影美术史》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7年《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中国电影出版社

研究领域
电影美术历史与理论
实验艺术创作与理论

个人展览
2014年“面花——宫林剪纸作品”西东画廊,北京酒厂艺术区
2011年 “冰人——宫林作品展” 瑞典,斯特罗姆斯塔德(Stromstad)
2006年“宫林的作品”法国,拉罗舍尔(La Rochelle) 

群体展览
2016年“欧洲遗产日艺术展”法国(Saint-Marc-la-Lande)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展览实验艺术展,北京
2010年“大理国际影展”云南,大理
2009年“逃离Escape(s) in/from Beijing”法国,里尔市艺术中心
2009年“水墨社会”艺术展 北京宋庄上上美术馆 
2008年“龙之舞”中国当代艺术展,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特尔沁博物馆
2008年“中国篮”中国艺术展,瑞典,马尔默,卡廷纳托庄园 
2008年 宫林、北水装置艺术展 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2008年 2007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主题展 北京 歌华美术馆
2007年“中国气氛”当代艺术家提名邀请展 北京 环铁美术馆
2007年“环铁时代”首届现代艺术部落邀请展 北京 环铁美术馆
2006年“2006’国际数码艺术大展第二届北京巡回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6年 第二届“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5年“第三届亚洲国际短片电影节” 韩国 首尔
2005年“平遥国际摄影大展DV影像艺术展映” 平遥

作品简介

一、《无去来处 动静等观》,2016年

2屏影像装置,时间:12’






▲《无去来处》

二屏影像装置作品《无去来处 动静等观》看起来是寺庙中一天内从早到晚人与光影的时间变化,实际上通过二个月时间的拍摄,表现了整个春天即人生的时间流逝。作品试图以此揭示生命在时间中的无限轮回,探讨生命在世间的生存与来往的人生哲理。




▲《无去来处》

《无去来处》通过对影像媒介虚与实、动与静的疊化剪辑实验,细微地表现了“一天”之内各种不同的人们,带着不同的愿望来往寺庙的各种行为。它欲意表达“此时”每一个往来“此地”的人,内心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但是在归返途中或日常现实生活之中,心中是否还有一个真实的去处。



▲《动静等观》

《动静等观》通过虚幻变化的日光树影,隐喻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物质与精神、时间与空间、现实与梦境、真实与幻觉、存在与虚无之间的边界。



▲《动静等观》

“无去来处、动静等观”既是古老禅宗的思想智慧,也是当下人们自我迷失的现代寓言。它看似遥远无边,却就在你我眼前。


▲《动静等观》

作品以安静的影像,希望给观众带来人生的思考和想象。


▲《动静等观》

二、《潮汐 潮汐》,2009年

影像装置,时间:15’58”
2屏影像、声音,地面铺满沙子

宫林的作品一直在关注生命在时间中的轮回以及关于物质形态在自然状态下转换关系。影像装置作品《潮汐 潮汐》,从开始拍摄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展出时的装置空间效果。三部摄影机在不同角度同时拍摄,其中1号机位平视面向大海拍摄,2号机位俯视对准沙人拍摄,3号机位随机灵活拍摄一些特写镜头。由于受到潮汐时间的限制,拍摄时需要捕捉一天一次的潮涨潮落这一自然现象,所以,拍摄“潮汐”必须一次完成。


▲视频截图

影像装置在艺术语言的拓展上,是体现作品的现场感,影像装置作品的展示环境是要观众能够进入到作品的空间环境当中,并与作品产生极大的参与和互动。因此,在展示俯视屏幕画面时,作者在展厅地面上铺上了厚厚一层海边的细沙,让俯视拍摄的2号机位画面投映在地面的沙滩上,这样就形成一个具有现场空间环境的影像装置“场域”。观众在观看作品同时,如同站在海浪不断拍打在海岸的沙滩上,海潮就在脚下涌动,观众仿佛感受到海浪会自己的脚上,有的观众就直接拖下鞋子,站立在影像的海水中,任“海水”冲刷自己的脚丫,并拍照留念,给人一种身临“海边”其境的现场感觉。





▲视频截图

与此同时,不断上涨的海潮,像一个巨大的时间刮削器,将海滩上的人(生命)逐渐冲刷,使其消融在大海之中。尽管作品展现的是个体生命短暂和有限,但是富有诗意的画面和委婉绵长的咏叹调音乐,给观众演示了有关生命现象的有与无、虚与实、存在与消亡、瞬间与永恒的诗化情景。



▲视频截图

三、《面花》2005年

实验动画,时间长度:8’






▲《面花》(剪纸)


我在剪纸的对称研究实验中,主要运用了传统民间剪纸中最基本的剪纸技法——对称折叠和最单纯的造型元素形式——线条镂空。剪纸产生对称性的关键在于折叠,由于剪纸的材料特性因素决定了纸具有柔韧性和可折叠性,纸的“折叠线”就是“对称轴”。我们常见传统的民间对称剪纸一般只有一次折叠,即产生一个对称轴。我在剪纸实验中有意强化对称折叠,在一张剪纸中出现无数个不同方向的“对称轴”,以满足我剪纸结构与节奏的需要,一方面,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主对称轴,另一方面,又将其他辅助对称轴隐含在重复的线条结构之中。



▲《面花》(剪纸)

在对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尝试新的剪纸语言,并将我的剪纸制作成动画影像。在动画中,一方面,我力求体现出剪纸材料“纸”的特性。另一方面,我有意强调中国剪纸独特的语言特征:阴与阳、有与无、实与虚、正与负的相互关系,我希望从剪纸和动画中实验表现出这种东方哲学的思想观念。


▲《面花》(剪纸)

剪纸在中国又叫“纸花”或“窗花”。所以,我把剪纸动画得人物形象(脸面)命名为“面花”。他们既像变幻无穷的灿烂繁花,又如同社会大舞台的众生“脸谱”,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你唱罢来我登台。





▲《面花》(动画)

2005年动画《面花》在日本横滨“Bank Art 1929”与日本舞蹈家岡·佐和香(Sawaka Oka)合作,舞蹈家随着动画音乐即兴表演,将剪纸动画的影像空间延伸到屏幕画面之外。



▲《面花》(动画)


▲日本舞蹈家岡·佐和香在《面花》前即兴互动表演 


▲日本舞蹈家岡·佐和香在《面花》前即兴互动表演


▲日本舞蹈家岡·佐和香在《面花》前即兴互动表演

四、《冰人》


▲《冰人》(装置)2004—2009年

《冰人》是宫林近年来运用装置和影像方式表达关于生命主题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试图通过影像记录人的生命过程及其周围事物的生存状态,揭示人的生命意义在物质社会与自然状况下瞬间与永恒的相互关系,引发人们对影像与人的生存方式、个体生命与整体生命意识等相互关系的思考与联想。


▲《冰人》(装置1,2011年,瑞典)

《冰人》作品是一个呈现过程,它象征生命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延伸与凝缩,探讨时间和空间对生命意义的呈现方式。《冰人》系列不是一个单纯的影像,实际上它是对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装置——“我”周围生活环境的物质生命现象——的呈现过程。它也是一个“装置”的影像化呈现,既是一个模拟的生命,也是一个现实的生命。《冰人》系列作品是对生命本身一个激动人心的诠释:出生,存在,然后慢慢地消失,直到最终彻底消逝,正如生命本身。


▲《土》(三屏影像截图)2004年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