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宣言》


6月17日,在吕剧《宣言》的演出现场,当舞台上的城墙因为主演的英勇就义而崩裂时,将整部剧推向了高潮。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都对这一细节感到震撼。也有专家表示,这既是夸张的表现手段,也是合理使用舞美手段推动剧目氛围的“妙招”。

在戏曲舞台上,很多时候是”一桌一椅”的简单布置。但从戏曲舞台的整体来看,在简单的舞台道具之外并不简单。除了演员的演唱和表演,灯光、舞美、服装、音响等元素作为戏曲舞台的重要一部分,在整个剧目中也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目前,山东省重视戏曲舞台整体提升工作。开办了灯光、舞美设计研修班,为戏曲舞台呈现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近年来,在众多恢复和创排的戏曲中,舞台的效果呈现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舞台设计融入戏曲创作全过程
在吕剧《宣言》中,一块“黄土地”平台自始至终一直在舞台上存在。有时候作为道具,有时候作为背景。这一舞台设计的亮点有何新意?在《宣言》舞美设计刘鹏看来,并不是为了设计而去设计了这样的一块“平台”,而是为了剧情的需要。

▲吕剧《宣言》


“在到《宣言》的故事发生地——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采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黄土地’是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形地貌。”刘鹏说,“为了真实还原故事的情节,我们就专门设计了这一‘黄土地’平台。”当这一“黄土地”的平台出现在舞台上时,“观众很容易就能明白这是一个乡村的场景,配合着灯光的变化,让这一乡村的场景表现出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的变化。”刘鹏说。

从《宣言》的创作开始,舞台设计人员就参与了采风、初排、修改等各个环节。尤其是为了推动戏曲气氛达到高潮,舞美设计者为更好的舞台表现绞尽脑汁。最终,“城墙崩塌”、“党徽落下”这两个设计也的确发挥出了效果。


▲山东梆子剧《海源阁》


除舞美设计外,戏曲服装、道具的设计也需要服从戏曲剧情的需要,从一开始就被重视。在山东梆子剧《海源阁》的创作过程中,编剧刘桂成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山东梆子戏量身打造多个角色”。如何将处于各个时空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刘桂成和导演陈贻道想出了通过服装进行融合的办法。“我们专门请来了熟悉历史的服装设计师,为角色设计了符合整个故事所发生时段风格的服装。”刘桂成说,“从开始就把服装这个细节考虑了进去,能让戏曲的创作更加准确,让整部戏曲不留瑕疵。”


注重传统更重创新
据统计,近年来,山东省举办戏曲舞美人才培训班16期次,培训戏曲舞美人才500余人次。通过舞美理论学习、舞美设计课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参加培训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山东省吕剧院舞美队副队长宫少飞就曾参加过舞美人才培训班,在他看来,培训班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拓了他的眼界,“接触到的理论和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舞美的认知,尤其是提升了我的创意能力。”宫少飞说。

“吕剧是以演出现代戏而著名,在现代戏中,要求有许多和现实生活非常贴近的生活化的场景和道具。”宫少飞认为,这就要求吕剧的舞美创意既要非常贴近生活,又要有很好的创新。在近年来山东省吕剧院创排的《百姓书记》《回家》《宣言》等现代戏中,舞美设计以“生活化”、“创新性”的特点很好地服务了剧目的表现。


▲吕剧《宣言》


如今,“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灯光”已经成为戏曲创作体系不可或缺的几个环节。山东省吕剧院灯光设计卢绪峰认为,设计一部戏曲的灯光,要把整部戏曲想象成一个共同体,然后从“节奏”入手,来处理戏曲整场的节奏变化。“戏曲有些场景平缓,有些高昂,有些达到高潮。通过戏剧的情绪打造一条‘曲线的变化’——结合整个故事、音乐和每个场景间的色彩差别,打造每个场景的色彩、亮度。但是每一个场景又不会跳出整体的把握。”

卢绪峰认为,灯光设计要在灯光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灯光设计来决定每一个情节的气氛,视觉气氛、空间色彩、舞台情绪,体现在观众的视觉之中。”卢绪峰说,“在灯光设计创作中,要创新性地在色彩、节奏变化上吸收山东的特色和审美特点。让灯光设计技能满足照明的基础功能,又能通过创新性的变化为戏曲营造适当的氛围。”


以科技提升舞台效果
7月19日,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主办、山东舞台美术学会承办的首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济南座谈会召开。来自全国的舞台美术领域的专家、高校相关院系专家教授等专业人士展开研讨交流,为山东省各剧团和剧场舞美人员带来了最新的舞美理念和技术。与会者普遍认为,就舞台美术创作而言,在融会吸收传统艺术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技术革新,需要从新技术中寻找灵感,需要凭借新技术推进舞台艺术创新,最终不断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舞台呈现。

无独有偶,山东省戏曲舞美设计其实早就已经引入了新技术的尝试,并且收获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中国戏曲学院与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合作,经过3年的创作,与动漫融合的山东梆子戏《跑旱船》登上了舞台。


▲山东梆子戏《跑旱船》


《跑旱船》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戏曲舞台“一桌二椅”的原有模式,让原本渲染氛围的舞台背景成为了戏曲的一部分。当开场唱起“王二月落落大方近前来,摇一摇摆一摆咱农家风采……”时,戏曲演员并没有出场,而是幻化成舞台背景中的人物动画,以大屏幕的动画效果和舞台上的真人表演共同交代剧情走向。乡村的瓦房、街道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均以动画效果生动地描摹出来;跑旱船等非遗项目也结合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在动画环节得以多次展现;而胖婶捉猪、王二月赶鸡等在以往戏曲中要靠虚拟表演完成的生活化场面,也巧妙地以动画形式勾勒在背景布上。动漫手段还制造了剧中人物或惊奇或兴奋的效果,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引来观众捧腹大笑。与此同时,前台的戏曲表演也不失山东梆子的特点。像跑旱船的程式化表演、借助彩绸舞的水袖动作等精彩不断,凸显了齐整的演员实力。

现如今,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搭乘一辆加装LED屏幕的“文化大篷车”,可以将动漫梆子戏《跑旱船》送到基层,每年能有上百场的演出。《跑旱船》导演于少非认为,“以动漫提升戏曲舞美水平,《跑旱船》为探索新媒体等科技手段与传统戏曲相结合,探索未来戏曲发展的方向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