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2016

 

10月1日,首届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锦屏县隆里古城闪亮登场。古戏台上“奂影·舞龙”、稻田里倾听呢喃、荷花池中绿波荡漾……十一期间,系列新媒体艺术秀散布在隆里古城的各个角落。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说,为了不落入声光电等炫目形式之窠臼,艺术节更多探求科技与隆里地域及民俗文化的对接。古城夜色阑珊,歌声缭绕,舞龙身影晃动在古戏台,百姓围观欢呼。记者随着人流走到荷花池畔,“光立方”变化光影、线条律动,矗立在荷花池中。舞龙身影穿过池塘,月照投影在“光立方”上,莲叶田田映射着绿影波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走过状元桥,稻田星光灵音苗唱,低语呢喃。

 

艺术家们通过新媒体装置,将画面、灯光投射至屏幕及各种形状的装置,瞬息万变的点与线条频繁变动,别具先锋的创意和酷感的表演,吸引观众驻足观赏,数字艺术将虚拟现实与图像世界重组,交互感应,发掘互动延展,观众也成为艺术体验中的一部分,重构了新媒体艺术的景致。


奂影·舞龙   古戏台

 

 

设计理念

舞龙的起源是汉民族对龙的图腾崇拜。在贵州东南一隅的隆里古城也有舞龙,则暗示了这座古城非同寻常的历史背景。今天的隆里古城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民族的隔阂,已经不在,开放的隆里,借助新媒体艺术的魅力,展示在世人面前。

 

 

六百年的隆里舞龙代表着传统与过往。当我驻足古城的街头,我决定为一路走到今天的舞龙寻觅,一个跨越的机会。思绪纷飞,若是眼前的古戏台上有一对凌空而现的飞龙盘旋,戏台下有两条传统的舞龙挥斥八极,对于观众那将是一场胜景!沿着这个思路,借鉴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了这个《奂影·舞龙》。这个作品秉承了新媒体艺术节的气质,体现了这次新媒体艺术节的主题:跨界与共生。融合产生的力量是成几何倍数增长的。《奂影·舞龙》融合全息投影技术、灯光、原创音乐、隆里特色的舞龙等综合元素。打造了一个上承艺术,下接地气的一个综合作品。也希望新媒体艺术节和隆里古城,能够通过跨界,走向共生,走向未来!

设计师:马云龙

 

设计效果

 

 


苏醒   深圳天地文创

 

设计理念

隆里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先人自明朝以来就驻扎在隆里,生根,繁衍至今。此次新媒体艺术节正好给这座古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这其焕发新的面貌,犹如从沉睡中苏醒一般,所以我们将这次的作品名字定为“苏醒”。

 

科技与艺术结合

光立方是这次创意的核心,在立方体的立体结构上,通过点/线/面的变化能带来各种各样有趣的造型和变化,同时网面的构造为我们带来投影画面的融合,意味着更多创意玩法上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声、光、电结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诠释了我们对空间和平面造型的理解。

 


光立方实景效果

 

科技与自然结合

荷塘月色是一种诗意的表现,荷塘是隆里古城一道美丽的景点,而明月,则是中国古代诗人爱用的一种意象,荷塘月色这一作品,就是通过这种意象和景色的结合,来传达我们的设计理念:古城荷塘升明月,新媒艺海秀魅影。

 

科技与文化结合

“对话”,是真武庙上的九台光束灯用八棱镜效果打出的七十二道光束渲染了古城的夜空和建筑,就像先人的目光注视着古城,同时,也正因为有了这七十二道光的渲染,使得隆里古城的轮廓得到体现,通过光影的手法来体现出古城的历史变化,也让作品的整体视觉效果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科技与民俗结合

古城神韵,是将激光对准古城主线轴,从古城后方径直打向青阳门,以扇形铺开,覆盖整个古城,通过居民互动配合,放起烟雾,产生如极光般的视觉效果,也让古城的居民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艺术节中。

 

“苏醒”,是新媒体艺术作品与自然环境,还有舞台表现手法的融合。通过这次作品,我们希望能给隆里新媒体艺术节带来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更好地传达出新媒体艺术这一个概念。秀出科技的力量,秀出艺术的魅力,秀出隆里的名片。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