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造型设计师 赵艳
对戏曲现代戏美学新形式的一些思考
前言:
2016年一个阴郁的冬日,我和秦腔《家园》的各位主创站在陕南安康一个曾经受泥石流重灾的大山窝里的土地上,那片原本青山绿水的土地如今黄黄杂草丛生、凄凄碎石满地。风萧萧吹,水潺潺流,一阵阵乍寒从身边隐隐略过。大家手捧菊花神情肃穆,听着当年的救人英雄讲诉曾经的悲凄往事!那情那景,我的腿有点颤抖,脚底有些发麻,脚下这片土地有多少被突然爆发的泥石流和飞扑而来的巨石瞬间无情埋葬的曾经鲜活而美丽的生命!我心里顿觉刺骨的凉意。灾难面前,生命多么脆弱、多么无辜、又那么无助!我抬眼望山,大山铿锵巍峨,但如被厉斧劈砍,断臂残垣!我凝神注目残石的纹理和色泽,石块菱角分明,纹理粗粝,玄褐泥黄,上面似乎还残留着当年发生泥石流时留下的狰狞泥浆!
▲受灾现场
这又是一次在实地找寻创作灵感有效且生动的体验!
这里需要没有雕琢、没有做作、没有修饰的强力表达!只有将不堪回首的灾难强烈地艺术化表现,大家才更会珍惜、感恩现在国家为受灾百姓重建新家园的真正喜悦!
那么,就让我们的每一块粗质布料、每一道扭曲皱褶的肌理、每一寸干巴泥土的色泽、每一片红得发黑的泥血、每一片姜黄湿漉的泥浆、每一笔凝重的勾勒、每一处强烈的渲染去告慰那些已经悄无声息消逝的灵魂吧!
▲灾难泥石
秦腔《家园》的故事情节以及导演多元化思维及结合电影超写实风格的大手笔创作理念,为这部戏的新视觉创造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空间。
传统戏曲和戏曲现代戏的历史造型理论中,视觉形象非常讲究唯美性,讲究或繁或简的装饰化并且大量运用鲜艳的色彩。达官显贵、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文武百将都要装饰化的美,工整的美,理想化的细节美;穷困潦倒的贫民乞丐也要装饰性的理想化的落魄美。比如一块补丁,也要很工整细致;比如贫民百姓的服装也不乏崭新整洁,难找一丝皱褶,这样传统、唯美的审美理念在秦腔《家园》这样宏大、铿锵、悲壮的题材中会很难表现灾难的真切感、质感以及灾难后的悲壮感,如此舞台上的人物形象会既不易感人,也不够生动,在视觉上观者很难对灾难感引起强烈的共鸣。
▲从天而降的泥石流
思考一:现代戏曲的视觉美学观念可以有更丰富的语汇,更情绪化的表达,运用更强烈的表现主义手段。
《家园》这部戏在服装造型上分三大块:一是受难的灾民,其中又分灾民群众和受灾的主演角色,这部分运用了大写意的手法;二是救灾的医生、护士以及武警官兵;三是各位赶来救灾的领导们。后两部分是以相对写实为主体,这三部分以泥为连接元素,全剧服装造型在整体氛围中融为一体。
《家园》开场的灾难感更适合残酷、虐心地摧毁式表现,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视觉上避免程式化、僵硬化。服装上竖纹的褶皱里流淌着的黑黄的泥水和红黑的血水、以及干巴的泥浆、如巨石残垣的褶皱等超写实的粗砺质感、整体统一的凝重色调,成为了灾难开场服装造型的重要语汇,表现性地增强了服装造型视觉上的灾难感,增强了风格化、整体化,使服装造型直接帮助舞台整体视觉的呈现和表达,推动和强化剧情,使服装造型在剧中更加有理念、有寓意、有感情、有血肉地去表现。如此,也打破了以往戏曲服装造型设计以帮助演员塑造人物个体形象为第一主导的创作思维。
▲开场
▲灾民
▲灾民
▲家园毁了
▲灾难中的女孩
▲梅奶奶和逝去的亲人告别
思考二: 抽离细碎纷杂的写实性 ,寻找非写实的语汇
我特别喜欢普希金说过的一句话:戏剧艺术的本身在于不同真的一样。我以为这部戏非常适合在纷繁细碎的现实中寻找非写实性、以原型为基础进行有高度的艺术再创造。
生活在陕南灾区的原村民非常质朴,他们并不是穿着我们熟知的陕北服装,反而他们的着装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地域特色,款式基本都是背心、T恤、衬衫、长裤。这些纯生活的服装根本不足以强烈地表达剧中的灾难及灾民们灾后的内心变化。这就需要我们用艺术化的眼光抽离现实中生活服装的细节去创造整合一种既能体现陕南人们的质朴无华,又能体现灾难深重,还能有视觉感染力的服装造型。
▲小梅想妈妈
他们的着装习惯有一个特点:在下雨天一般都要卷起裤腿,裤子相对肥大;把大批受灾群众的服装款式归纳在背心和T恤的基本款型上,并且加肥加大加厚,可以增强体积感,加强凝重感,同时也强化了群众作为一个群体的整体感,增强灾难感。
▲小梅
▲失去了亲人的支书王星
▲娟子
思考三:捕捉、提炼、概括、放大有情感有力度的部分,强化夸张的超写实语汇。
想像一下人们灾难过后从黄黑的泥水里爬出来是什么样子——落汤泥人。有幸存活着下来的是什么状态?多半轻重有伤——泥血交加!于是流淌的鲜血和黄黑的泥水成为了开场灾难中服装造型特点的重要语汇。质朴的受灾群众服装质感粗砺,色调凝重,服装上竖纹的褶皱里犹如流淌着黑黄泥和红黑的血水,宽大的裤子下摆的纤维被狠狠撕裂,人们的头发蓬乱,满脸脏泥,抓狂而惊恐地从泥石血水和倒塌的家具中逃生!
▲丁老汉和书记张安民
▲市委书记张安民安慰失去亲人的小梅
当他们带着一种仪式感缓缓地站在废墟上时,就像是一尊尊带着流淌着的黄泥和血水的雕塑,也像可以移动的带着泥水的山石,他们如泥石流般在整个舞台上铺展开来,并与背景影像中倾泻而下的泥水山石完全融合,灾难感直击观者的血脉!
▲群像 血效
▲领导和灾民
思考四: 让服装更具有视觉流动性 、叙述性和隐喻性。
灾民开场的服装是脏泥黑血效果,表现灾民们在泥石流中的悲惨境遇;接着到灾难7天后灾民服装更加夸大面料肌理质感、加大加强服装干泥巴的效果,进一步夸大A字型造型的朴实感和雕塑感,隐喻灾后人们失去亲人内心绝望和干裂碎心的痛苦和事实,增强仪式感。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灾难的恐惧、内心的挣扎、心里的阴影和灾民的坚强。
▲梅奶奶和小梅
▲二系列 干泥 支书王星被冤枉
▲二系列 干泥 群众
▲张安民和小梅
▲第二系列
▲二系列 干泥 群众
半年后,灾民们面对重建新家园从不情愿离开故土到接受、感恩政府精准扶贫的变化,灾民们的服装明显变新变蓝,蓝色代表希望,那是他们对亲人的怀念,服装上隐约的泥土是他们不忘旧家园的印记。
▲尾声
再到最后,新家园的建成,原来的灾民终于将要拥有自己的新家园了!他们披上了七彩巾一起来庆贺!从此往后,他们将过上有尊严、有希望、有色彩的新生活!
▲新家园
如此服装造型形成一种连贯、丰富、隐喻、夸张强烈和细腻刻画共存的服装造型语汇并且贯穿全剧。
结语:
这是一部从毁灭到重建家园的戏剧!
重建的是生命的家园!精神的家园!希望的家园!
愿灾难不再!
愿生命尊贵!
愿相信美好!
祝愿新的家园美丽如花!
主 创 说
余青峰
戏曲现代戏的服装造型,一直是一个难题。难在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上,难在形象语汇的捕捉和提炼上。秦腔现代戏《家园》中,赵艳的服装造型艺术,不是简单地表现生活,而是再现生活,是“灾难质感”的深刻诠释,也是“坚韧人性”的史诗抒写,更是“心灵家园”的描绘、暗喻和图腾,从而为全剧添加了一种涌动的雕塑感和仪式感。对于戏曲现代戏的服装造型创作,《家园》开辟了一条新路,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家园》制作人、艺术总监 余青峰
谢艳春
屈曌洁
赵艳的服装设计,以夸张的手法、现实的质感,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泥石流灾难中受灾群体的生存现实与精神状态;以色调的变化、隐喻的表达,形成了故事叙述的时间流动与人物内心的情感抒发;因此,《家园》的服装在作品中已非仅仅只是服装,而是故事发展、人物塑造的有机构成,服装与剧本“灾难中灾民如何走出阴影的心灵诗剧“相辅相成,互为推进,从而形成了服装与文本的水乳交融,高度统一。
——编剧 谢艳春、屈曌洁
石玉昆
赵艳为秦腔现代戏《家园》的服装造型设计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戏曲历史的造型理论,同时又不失现代戏曲所追求的时代特征。无疑对今后发展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新思路上,提供了十分可贵、新颖的创作经验。
——导演 石玉昆
刘科栋
《家园》的舞美是一个摧毁和建立的过程!它颠覆了观众对习以为常四平八稳的观剧期待,猛的一击,心神大乱!它既是扎实的视觉真实,也是高度抽象的戏曲假定,这个度是很难拿捏的,赵艳的服装也高度契合!并且完全走出了戏曲现代戏的人物造型的写实和修饰!而是用一种充满隐喻的如同从地狱挣扎而出的人物群像,来强化这些家园被毁,亲人逝去,魂飞魄散的幸存者,这惨烈的人物群像站在观众面前,逼迫他们从日益麻木的漠视他人苦难的沉睡中惊醒,我想赵艳不仅是用心,而是用情,更是用深爱的真情来创作此剧!
——舞美设计 刘科栋
周正平
赵艳此次的服装造型设计打破了以往戏曲服装设计以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为第一主导的创作方式,转向以着重强调服装设计参与舞台视觉整体表达为主的设计理念。服装整体上追求大格调,大色块,大群雕,让人強烈的感受到灾难带来群体的惨烈感,悲壮感。特别大群体形象的呈现非常符合戏曲的夸张、假定、意向的审美特征。赵艳对追求整体演剧样式的敏感度和体理文本思想内涵的悟性有种娴熟的经验和操控力。尤其在服装材质运用和造型肌理感工艺处理以及色彩的微妙呈现方面做得精道而细腻。
——灯光设计 周正平
边肖
赵艳老师的服装设计个性鲜明,写意中蕴含写实,与人物个性非常吻合和舞美融为一体,有很强的年代感,为推动剧情发展起到很关健的作用,为演员塑造人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领衔主演 边肖
原创大型秦腔现代戏《家园》(修改版)
主创名单
制 作 人:余青峰、张天平
艺术总监:余青峰
编 剧:谢艳春、屈曌洁
导 演:石玉昆
作 曲:兰 天
唱腔设计、配器:邓增奇
舞美设计:刘科栋
灯光设计:周正平
服装造型设计:赵 艳
多媒体设计:胡天骥
编舞设计:江小飞、张佑铭
化妆设计:胡亚莉
道具设计:李红超
音效设计:李 鹏
舞美技术总监:黄志高
首席板胡:韩小青
老腔指导:张喜民
领衔主演:边 肖
赵艳简介
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服装造型)设计师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美国迪贝艺术家协会会员
·曾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文化部、北京市及中央戏剧学院三项优秀毕业生的荣誉及奖金。作品80余部,并在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埃及、德国、新加坡、越南、香港、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展览等文化交流。
·2001年任柏林亚太周“中国历代服饰展演”服装及造型艺术总监。
·多部戏剧作品服装实物入选2015年俄罗斯举办的“世纪之交1990—2015国际戏剧服装展”, 作品被莫斯科国家中央戏剧博物馆馆藏, 并被邀请参加2016年在莫斯科举办的“梅兰芳艺术展”。
·多部作品收录于《中国舞台美术家百人作品精选》和《中国第二届舞台美术作品选集》。
·设计作品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奖、埃及开罗艺术节大奖、香港艺术节戏剧大奖等; 曾多次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项金狮奖舞台美术(服装设计)奖、文化部秀秀剧目服装设计单项奖、中国舞美学会奖、中国舞台美术展金奖。
代表作品:
话剧:澳大利亚黑天鹅剧团《高加索灰阑记》《萨勒姆的女巫》《四世同堂》《风华绝代》《武则天》《杜甫》《赵氏孤儿》《棋盘岭传》《甄嬛传》《培尔·金特》
音乐剧: 《三毛流浪记》《王二的长征》《钢的琴》《摇滚西厢》
歌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游吟诗人》(丹麦版),《图兰朵》《宋庆龄》《青春之歌》《钱学森》《二泉吟》
戏曲: 京剧《关圣》越剧《结发夫妻》 粤剧《广府华彩》《蔡文姬》
电视剧: 《夜幕下的哈尔滨》《大唐芙蓉园》《还珠格格第二部》《大槐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