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国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与英国戏剧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两位东西方文坛巨匠逝世400年,作为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委约创作项目、“2016上海国际汤显祖·莎士比亚戏剧节”参演剧目——舞台剧《枕上无梦》日前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上演。

 

 

该剧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青年编剧韩丹妮潜心三年创作而成,特邀上海昆剧团导演俞鳗文执导,新锐舞美设计师任思远任舞美设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张琦饰演汤显祖,王旭、许子皓、刘亚囡、王也农分别饰演汤显祖笔下“临川四梦”中的四位“领路人”——《紫钗记》中的黄衫客、《牡丹亭》中的胡判官、《南柯记》中的契玄禅师、《邯郸记》中的吕洞宾——以及汤显祖的小儿子汤开远、大儿子汤士蘧、妻子傅氏及僚友吴序。

 

 

故事背景设在了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辞官返乡之后,通过他与其代表作品“临川四梦”的精神对话,探寻他与灵魂深处的欲望彼此对抗,撕裂,又最终和解的故事。

 

舞台上看似简约的漫天竹席,其实处处都是情理之中的细节。起初,舞美方案也是一版又一版,设计师和导演商量后确定了一个气质素雅还不失那么一点点禅意的方案,后来通过考察剧场,发现剧场可垂吊的上方空间非常有限。这样如果舞美占用大量的上方空间,势必给灯光设计带来很多麻烦,加上剧场进景口十分狭小,只能容一人通过,所以不能用尺寸过大的景片,尽量节省进景所带来的麻烦而消耗掉太多的装台时间。通过客观原因的限制和创作拟定的气质,决定采用密织的竹席为主视觉,竹席的运用在舞台上虽不少见,但通铺到地面却是紧贴合这个戏的气质,因为满铺竹席的地面势必对演员表演产生质感上的变化,这样大家共同决定所有表演弃靴而上,干干净净的竹席不仅在气质上完成了素雅的禅意,而且也是对剧中人汤显祖甚至是对剧场的一种敬意和祭拜,更是解决了进景的问题。

 

 

主视觉解决了,还要尽量空出上方的吊挂空间。所以设计师就给每条竹席设计了垂挂的框架,灵感来源于明代家具里的衣架,也有着戏班里衣衫架的含义,因为戏的年代背景是明代,所以舞台上出现的所有需要样式的景出处都是明代家具,包括演员和乐队的榻。而后区悬挂的大树枝,在构图上有着破画面的作用,在都是直线条的舞台上多了一条生命的曲线。意义上,它则是玉茗花(白色山茶花)的花枝。作为点睛之笔,玉茗花是玉茗堂的象征,也是汤显祖精神世界的一个升华,但花在舞台上确实太直白,大家希望有种更高级的存在,这样设计师想到了玉佩,专门设计一个玉茗佩作为舞台的点睛,呼应演员服装上的玉佩,当作汤显祖的logo,是他精神追求的一个象征,远处看也是一轮皎月,也象征明代文人仕大夫的心中追求。

 

 

最后大家在舞台最前区想有些现代感的表现,并且想体现出汤显祖家门前的文昌河,因为文昌桥在戏里有着核心性的作用,这样四个透明的鱼缸就出现了,而且放进去了很多小红鱼,使这个寂静的舞台有了一丝生命的感动。

 

使整个剧组最头疼的就是这八方小榻,因为导演构思和表演的需要这八方小榻会成为舞台上最重要的支点,通过组合变换成意象的岸边,围棋棋盘,亭子,奈何桥,文昌桥等,并且在变化的同时融入了很多手眼身法步的表演,所以重不得也轻不得,道具设计师也前前后后做了好几版,甚至最后拿手去称它的毛重,在表演可以接受的前提下,能少一两是一两,能少半斤就少半斤,以至于去掉了很多本该有的细节,虽可惜却保证了表演的流畅性。

 

《枕上无梦》整体舞台虽简单但不失风格,在这黑色空间中用最本真的材料营造出明代士大夫的质感,处处都是细节,就是让观者能身临其境的体会大师汤显祖离我们那么远却又那么近。

 

人物造型集锦

▲张琦 饰 汤显祖

 

▲刘亚囡 饰 契玄禅师及傅氏

 

▲许子皓 饰 胡判官及汤士蘧

 

▲王也农 饰 吕洞宾及吴序

 

▲王旭 饰 黄衫客及汤开远

 

▲合照

 

主创团队
出        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出  品  人:杨绍林
艺术总监:吕    凉
监        制:田    水
制  作  人:龚    晓、张    奕
剧本指导:喻荣军
编        剧:韩丹妮
导        演:俞鳗文
舞美设计:任思远
灯光设计:陈    璐
服化设计:董桂颖
打击乐设计:高    均
音效设计:范璟璟
道具设计:朱晨琪
技术设计:许金佳
动作导演:喻名佩
身训督导:胡姚蕊
舞台监督:忻舒婷
造型照摄影:周    润
剧照摄影:尹雪峰
主要演员:张  琦 王也农 许子皓 刘亚囡 王  旭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