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昆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微影星火数字传媒产业学院、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承办的“首届2025云南「舞美・Upward」舞台美术实践发展论坛”在昆明传媒学院成功举办。来自云南省内近百余位舞美专家、学者、舞美教育工作者、企业代表、学生齐聚一堂,共见论坛启幕。本次论坛由杨扬、叶剑扬主持。



此次论坛以“舞台视觉叙事的民族性表达”为主题。特别邀请了张庆山、刘科栋、崔晓东、赵妍、李耿、曹璐等舞台美术行业专家、青年舞台美术设计师及云南省剧院团一线设计师、高校教师代表等云南舞美领域的业内专家以“主题发言+嘉宾对谈”为核心形式,围绕“舞台视觉叙事的民族性表达”“地方舞美实践需求下的人才培养路径”“区域舞台美术行业实践创新与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出席开幕式领导嘉宾:

昆明传媒学院院长  潘红

昆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李劲

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院长  王轶文

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马振磊

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行政秘书  熊永寿

云南省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一级舞美设计  李长明

云南省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  周勇

云南省话剧院舞美中心主任  解睿

云南省花灯剧院一级舞美设计  郭伟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负责人  郑莹

云南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艺术教育专业负责人  沈家禄

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  刘佳昊

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  崔昕宇

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  王雨雨

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戏文专业负责人  许继旭

云南省内舞美专家、学者、舞美教育工作者、企业代表、昆明传媒学院各专业师生代表出席。


论坛特邀专家:


特邀青年舞台设计师:





开幕环节





开幕式在昆明传媒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昆明传媒学院院长潘红致开幕词。此次论坛旨在为激活地方舞台美术实践活力、推动行业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同时,借助业内行家的经验分享与思想碰撞,针对性破解区域实践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创意局限与资源适配难题,推动地方舞美实践模式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区域舞美行业的专业水准与市场影响力。此外,论坛还同步锚定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的育人使命与产学研融合发展目标,通过搭建“实践 - 教学 - 科研”协同对接平台,将地方舞美实践中的鲜活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将行业需求转化为科研方向,助力学校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拓宽学生实践视野,最终实现地方舞美实践发展与高校教学育人、科研创新的多维赋能,为地方舞台美术事业的可持续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论坛现场,昆明传媒学院院长潘红代表学校,为张庆山、刘科栋、赵妍三位舞台美术领域专家颁发客座教授聘书,旨在借助行业权威力量优化教学体系。



昆明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劲李耿、曹璐、解睿、周勇、郭伟五位舞美业内人士授予教学实践指导专家聘书,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引领。



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院长王轶文为戏剧服装设计师崔晓东颁发客座教授聘书。



授聘仪式后,论坛进入产教融合落地环节——“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实习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正式启动。校方代表、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院长王轶文与企业方代表、德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郭伟共同上台,携手为实习实践基地揭牌。




主题发言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庆山《戏剧演出中的视觉呈现》为题,系统梳理了其四十余年舞台美术创作的核心思想与实践路径。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当代舞台美术早已超越传统“布景”概念,升华为主动参与戏剧叙事与情感表达的“视觉导演”,是一种深度的二度创作。


他多次强调强调舞台美术作为一项“协作的艺术”,其完美呈现依赖于美术、工程、技术等多专业的系统化协同。他推动建立了设计与技术团队早期介入、联合分析等协作机制,从创作源头保障艺术构想与工程实现的无缝对接。同时,他提出艺术家需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建立辩证思维——通过材料替代、模块化结构等智慧路径,在有限预算内实现艺术效果的最大化,并以近乎偏执的细节把控,确保每一处视觉元素都精准服务于整体叙事。他以歌剧《托斯卡》《拉贝日记》等作品为例,阐释了严谨的实地调研的重要性,如何为视觉叙事注入真实的历史质感与文化肌理;而在舞剧《荆楚映像》中,他更以黑色软质材料模拟青铜器的视觉实验,展现了材料创新与可持续理念在舞台上的诗意融合。


面向未来的教育视野,张庆山会长鼓励学生突破学科边界,在非传统材料的探索中构建个人化的视觉语法。他坚信,无论舞台美术如何演进,其核心始终是以视觉语言完成对人性与生命的深刻解读,这一根本立场为所有从业者与学子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坐标。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刘科栋《空间的哲思——关于舞台空间创作的思考》为题,以其深厚的创作实践为根基,引领听众完成了一次从哲学思考到创作方法论的系统性探索。讲座伊始,他便直指舞台创作的根本核心,提出了构成一场“好演出”与成就一位“好艺术家”的双重命题。在他看来,一部优质的舞台剧,必须是一座能够联结舞台与观众的“能量场”。它既需要观赏性、思辨性与启发性的多元统一,更需要想象力、冲击力以及敢于突破常规的“破坏力”。真正的创作并非单向灌输,而是一场与观众的平等对话,旨在激发持续且复杂的情感共鸣,共同完成最终的审美创造。


对于舞台艺术家的修养,他强调,其根本在于对观众的尊重与对舞台的敬畏。优秀的创作者必须具备独特的视角与打破边界的勇气,不被既有范式束缚,敢于解构传统舞台逻辑,在打破中重构空间表达的可能性,使作品与当代审美及价值共鸣。随后,他进一步分享了其个人创作中一以贯之的核心理念:“一戏一格”的独创性原则、对直觉力量的信任,以及始终保持冒险精神的职业态度。在理论与心法之后,刘科栋将抽象的“空间哲思”落于实处。他结合《惊梦》《繁花》《醒狮》《重逢牡丹亭》《我不是潘金莲》《火车站》《红玫瑰与白玫瑰》《活动变人形》等作品,细致拆解了每部作品舞台视觉背后的构思与追求,将个人深耕多年的戏剧观,转化为可感知、可借鉴的宝贵创作经验,为在场听众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创作思路。




戏剧影视服装设计师、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师崔晓东从舞台服装三大特点切入:以戏剧文本为依托、以多样面料为表达媒介、以塑造舞台形象为目标。他强调,舞台服装设计与日常服饰制作有本质区别,需服务于戏剧情境与角色个性,必须“一剧一格”、独家定制,且设计“分寸”感至关重要,即便同类型角色也需因剧而异,唯有精细制作才能在有限时空呈现最佳效果。


理论阐述环节,崔晓东围绕“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好”梳理学习路径,指出要从绘画效果图入手掌握相关设计知识,学习服装工艺与服装史夯实基础,并在图案设计与面料再造中探索新可能。他认为创作无新旧之分,只有优劣之别,需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优秀设计始终兼具历史价值与时代精神。


实践分享中,崔晓东结合《平潭映象》《金陵十三钗》《西江盛典》等作品,分享设计思路:设计师要先成为剧作地域文化专家,通过采风了解当地风俗;服装需融入情感逻辑,依角色性格身份打造细节;还要兼顾演员动作幅度与材质特性,实现演出与艺术表现的双重需求。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赵妍《当代舞美新视界——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为题,探讨了当代戏剧演出的新趋势和数字时代的戏剧变革。她例举了大量案例分别阐述了主题、观念上的创新,以及技术、形式上的创新。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连接方式,随之而来的是包括艺术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跨界融合。戏剧以及与之相关的表演艺术、舞台美术无可幸免的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荡,如何在新世界和新的艺术生态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与方向。舞台设计已将太多过去在舞台上不可实现的想象力变成了可能,对戏剧的假定性、互动体验有更多的重构,对编剧、导演、表演等专业有更深广的跨界和侵入。


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象原样照搬,是一种僵化的设计观念。当代中国舞美设计所做的探索,是利用而不自缚于古典审美的既定意义,是尝试给传统事物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是以现代人的审美为立足点,对传统视角进行重构。真正的艺术创新,必始于对民族文明源头的深情回望,而成于对未知世界的勇敢开拓。我们将更多尝试以科技手段、流行文化为桥梁,让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真正“走进当代生活”,让戏剧的表达拥有了更广阔的可能性。



10月11日上午为本次论坛青年舞台设计师分享环节,青年设计师李耿曹璐携前沿实践经验与独特设计视角,为在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舞台美学与创作逻辑的深度分享。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北京首钢工学院教师李耿的讲座围绕三个部分展开。


他首先谈到大家需要完成“资料库”的构建。所谓资料库,是有意识地收藏优秀的视觉、音乐与装置作品,通过长期沉浸于优质审美素材,逐渐培养个人的艺术判断力。他强调,视觉语言的训练始于“词汇”积累,“资料库”就是自己的“词汇库”,唯有储备充足,创作时方能自如调取、有机组织。


随后,李耿以《帕老爷的婚事》和《逐梦》为例,分享创作心得。他反对机械遵循文本提示来“设计”舞台,主张从个人视觉词库中汲取灵感,进行空间结构的编织和建筑。在《帕老爷的婚事》中,他巧妙融汇游戏《纪念碑谷》和韩剧《鱿鱼游戏》的场景意象,并参照19世纪罗马城的布局规划,构建出层次丰富的舞台空间。


最后,他借《麦肯锡方法》为创作与学习提供了清晰的路径:首先,一切行动应立足事实调研,而非空想;其次,要推倒“经验之墙”,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将宏大命题拆解为可执行的小问题,逐个突破。当未来的方向尚不明确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我能做什么”开始,迈出第一步。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三拓旗剧团舞美设计曹璐跟大家分享了在三拓旗剧团的创作,剧团的创作过程很特别,经常是从一个动作、一种情绪出发,构建整个舞台世界,注重肢体表达和舞台意象的结合。这种创作方式对舞台美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需要我们所有设计部门深度参与排练,不断调整设计思路,让视觉元素真正融入表演之中。    


在讲座上分享了五部与面具有关的作品分别是《水生》《失歌》《罗刹国》《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山海奇幻梦》,外加一部近期的大剧场作品《夜行者》。对于持续性面具探索的原因是因为面具训练是形体戏剧的重要训练方法。“虚实相生”是三拓旗剧团的舞台风格,通过演员表演辅以动态景物的结合,构建出电影质感与戏剧张力的场景,打破了暗场换景带来的叙事割裂感。 


这种场景营造方式的核心是用动作激活道具,用想象填补空白,让有限的舞台空间延伸出无限的戏剧意境。这种方法从本质上是构建了一套中西互通的戏剧表达语法。这种协同实现了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与西方主题的东方表达。中国戏剧走向世界,其实不用刻意迎合西方审美,也不用陷入符号堆砌的误区,重要的还是守住民族艺术的根基,构建能传递人类共同情感的表达载体。




对谈环节





10月11日下午,首届云南「舞美・Upward」舞台美术实践发展论坛对谈环节如期举行。本次对谈以“舞台视觉叙事的民族性表达”为核心,汇聚张庆山、崔晓东、赵妍、李耿、曹璐、李长明、周勇七位深耕舞美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青年设计师,共同探索云南多元民族文化与现代舞台美学的融合之道。



对谈围绕四大核心话题展开。在“民族符号转化”议题中,嘉宾们聚焦云南民族图腾、非遗技艺的舞台化应用,深入探讨如何精准提炼文化核心符号,避免“符号堆砌”,实现从“文化符号”到“叙事载体”的有效转化,为民族元素的深度融入提供思路。针对 AI、VR 技术的应用,嘉宾们就“技术尺度把握”达成共识:需在保留民族艺术质朴本真的基础上,借技术拓展视觉边界,让民族文化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谈及“民族性表达挑战与趋势”,嘉宾们直言创作观念固化、技术对叙事的淹没等问题,同时展望未来——民族舞美将朝着“文化深度+现代表达”的方向发展,呈现更多元的创新可能。在创作理念分享环节,各位专家强调“尊重文化内核”“服务叙事需求”是核心原则,而“坚守传统美学精神”则是创作的根本。针对地方高校舞美专业发展,嘉宾们建议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打造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弥补资源平台差距。



互动环节中,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与嘉宾深入交流创作困惑。论坛尾声,主持人总结指出,舞台视觉叙事的民族性表达需多领域协同,既要扎根民族文化,也要突破创新边界。此次对谈不仅为民族舞美创作注入新思考,更搭建了专家与从业者的交流平台,为云南乃至全国舞台美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首届云南「舞美・Upward」舞台美术实践发展论坛对谈环节圆满落下帷幕,七位专家学者与青年设计师围绕“舞台视觉叙事的民族性表达”的主题展开深入多元的交流,为民族舞美创作与发展留下深刻洞见。




参观交流





在本次论坛对谈间隙及专场交流环节,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张庆山会长等一行专家、嘉宾们前往昆明传媒学院黑匣子剧场参观“构·见”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学成果展,本次成果展示以课程为单位,共展出2022、2023、2024、2025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舞台设计方向、服装化妆设计专业方向)学生相关优秀设计作品,各位专家特别关注青年学子的成长与实践,针对学生舞台美术作品展开针对性指导。



张庆山会长与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刘佳昊围绕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舞台设计方向、服装化妆设计方向)学生作品展开深入交流。



专家们围绕课程设置、学生创作等进行教学指导与交流,为下一步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整体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考与经验。




闭幕环节




论坛闭幕环节昆明传媒学院戏剧学院院长王轶文总结指出,舞台视觉叙事的民族性表达绝非单一维度的创作,而是需要文本、造型、技术、地域实践等多领域协同发力,在牢牢尊重民族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突破。这份探索既需扎根民族文化的深度,深入挖掘云南多元民族的文化基因;也需拓展突破边界的广度,打破传统与现代的壁垒;既需坚守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传承民族艺术的质朴本真;更需包容现代表达的多元形式,让民族文化与时代同频。


现场嘉宾的深度分享,不仅为民族舞美创作注入全新思考,更将前沿理念、实践经验与教学建议融入论坛,为云南「舞美・Upward」舞台美术实践发展论坛沉淀下宝贵的思想财富。


愿此次对话成为新起点,激励行业从业者、舞美青年学子在未来的创作与研究中,更自信、更深刻、更创新地书写属于当下时代的民族舞台视觉史诗。


论坛虽已落幕,但民族舞美创新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届云南「舞美・Upward」舞台美术实践发展论坛,持续为民族舞台美术发展注入活力!



论坛组委会

总顾问:张庆山、赵妍

总监制:王轶文、马振磊、李长明

策    划:刘佳昊

主    持:杨扬、叶剑扬

统   筹:崔昕宇、叶超、索朗江参、李晓蕊、熊永寿、周靖粲、尹玉娇、吴血丽

视觉设计:刘佳昊、廖正菊、张艺千、李松、刘华超、宋昊宸

摄影视频:段皓天、李鉴桥、陆韫旌、杨滢达、杨伟仙、黎紫盈、马孝胥、廖正菊、周瑞、杨南杰、端昱涵、赵晟楠、黎虹余、吕毓来、郭诚俊、刘嘉烨

灯光设计:周瑞、郭骁炜

音       响: 李沁哲、曾烨、徐嫣𬱖、池佳丽 、刘威 、杨鑫杰 、陈香

音频秘书: 玉应香 迟婷婷

学生统筹:陈达、马孝胥、廖正菊、赵翔宇、黄矞、毕涛、宋昊宸

志  愿 者:彭继媛、周芹双、李旭寒、郭采儿、刘华超、赵棂淳、朱航、赵亚敏、王子颖、曾旖琪、曹博阳、丘林、王金喜、段钦烁、 周晓妃、梁卓轩、赵亚敏、杨可舟、田宇彤、杨丙月、李清阳、赵洋子、柳启姣、闫思函、田宇彤、谢开达、焦刘洋、刘彦彤、杜柏瀚、肖凯森、王皓琛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图文编辑:刘佳昊

责编:张丽佳

审校:赵妍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各省市舞美学、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轻按二维码   识别关注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