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石昊
【摘要】
摘要:本文凭藉新中国1949年—1966年戏剧发展的背景,依据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话剧、戏曲剧目,探索舞台美术发展的过程,在理论建构上进行逐层解读。从改革传统戏曲、建设专业化的话剧院团,到话剧“民族化”的探索,再到京剧现代戏的推广,基本构成了新中国“十七年”戏剧的生存格局。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新中国戏剧的初期建设不但孕育了许多成功的舞台作品,还培养出一批杰出的导演、演员与舞台美术家,他们集中体现新中国的精神,并影响了戏剧发展的艺术风貌。作为戏剧演出有机的组成部分,舞台美术正是处于这样的改革思潮和戏剧观念的转变阶段,步入新中国初创时期的。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三个章节梳理与记录“十七年”舞台美术的发展进程。第一章舞台美术的初创时期(1949-1956)。整理和记录戏剧演出(话剧、戏曲)的概况,试论新中国舞台美术的初期发展。第二章中外戏剧交流(1950-1965)的背景之下,通过国际教育合作、互派留学生与聘请专家讲学等方式,促进了新中国戏剧教育体系的建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戏剧交流,对新中国舞台美术教育与人才培养影响深远。第三章舞台美术民族化探索与争论(1957-1966)。
【关键词】
剧场、舞台美术
【发表刊物及时间】
关键词:舞台美术; 十七年; 戏剧; 民族化; 多样性; 造型艺术; 导师:刘元声;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