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人口总数是上海市的三分之二,面积不到河南省的四分之一,2015年12月到今年1月间一个月的时间里,上海芭蕾舞团演出的豪华版《天鹅湖》在荷兰8个城市巡回演出26场,场场爆满。要知道同样的剧目在中国最大的都市北京上海也只敢一年演两次,每次演两场。很多人可能会问,这是为什么?
来自遥远东方的《天鹅湖》在人口只有一万多的小镇海尔伦连演两场,近三千观众进入剧场观看,火爆到连嘉宾票和工作票都卖出去了。记者在小镇餐馆吃饭时交谈得知,几乎每位服务员都有亲友晚上要去剧场看演出。
![]()
▲《天鹅湖》剧照
荷兰人爱进剧场与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笔者在剧场工作人员处了解到,普通舞蹈或歌剧的演出价格一般在40欧元到70欧元之间,拿这次演出的《天鹅湖》举例,票价69欧元就可以坐到最好的位置。而且在当地的网上订票可以拿到相应的折扣,不少观众都是按优惠价买到的票。还有不少观众早就买了演出季票,也就是说这一季时间内剧院里所有的演出都可以订票观看,平均下来看一部剧只需要30欧元左右。按荷兰的人均每月收入2000多欧元来看,每个周末看一次演出也不过两三百欧元(合人民币1500元到2000元之间),荷兰人已经养成每个月拿出这样一笔钱享受艺术的习惯。
进剧场这件事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看一次演出。在当地,演出大都在晚上8点开始,这之前六点到八点前,剧场周围的餐馆总是爆满,这些餐厅不仅收费合理,而且提供的食物也十分美味、各有特色,“看剧之前先享受美食”是一位穿着毛呢大衣的六十多岁女士分享给笔者的几十年的“秘密”。这些进剧场的人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全都打扮得正式而美丽,男士身着衬衫西装,女士穿着长裙高跟鞋,这对于他们是工作之外体验另一种生活的必要准备。
![]()
▲《天鹅湖》剧照
在演出中场休息时,你会看到观众出来集中在一个大厅,大厅中有许多餐桌,桌上提供各式瓶装饮料、啤酒,还有杯装的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互不相识的人们举着杯子、互相交谈对于刚刚观看的剧目的感受。在剧院你会看到大部分成人都是带着儿童前来观看演出的,笔者看到几位四五岁的荷兰小姑娘在安检后,跑去帮父母排队领“篮子”,用来存放随身物品,显然已经熟悉进剧场之后的各种流程,而他们的父母,可能也是两三岁就开始被家人带去看演出。尽管看演出的儿童很多,在演出过程中却听不到喧闹和哭喊,这些孩子们大概从两三岁起就熟知剧场的规矩了吧。
其实对于观众和演员来说,这是一种互相促进关系:演出越多,演员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越多,演出的质量也就越高,观众也就更愿意去观看演出。长期观看演出的习惯也让荷兰几乎每一位观众都是“剧评人”,他们对于判断一个演员的优秀与否、一个剧目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毒辣的眼光,他们会在表达个人喜好的同时内行地指出演员和演出的问题,很多意见都一针见血,最难得的是,即便他们觉得不喜欢这种表演方式,也不会觉得买票买亏了,重要的是在一个放松的夜晚,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像看场电影一样轻松。
国外的芭蕾舞演出同许多演出一样有着“演出季”这一说,一个演出季可以连演几十场,目前国内的不少剧院如国家大剧院也学习与国际接轨,推出演出季,演出阵容和规模不输许多国外剧院,但从场次安排上却远远达不到演出季的标准。尽管在北京或上海这样人口超过两千万的大城市,尽管文化艺术氛围浓厚,但对进剧场这件事还是显得观众不足。培养优秀的艺术家,不如先培养欣赏艺术的氛围,让进剧院变成全民艺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