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马》
当我们执着于引进各种先进设备、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中寻找视觉现代感的同时,我们从《战马》中又感受到另一番戏剧的魅力——调动观众的想象力来一起构建表演空间。这是一场投入奢华的“取经”与“补课”。其感染力的特殊之处在于,当我们纷纷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中寻找舞台演出的现代感时,英国同行以独有的智慧与视角,转换现代人的技术创意以完成回归传统的目的。以五年的时间,在非洲最古老最传统的手工木偶中发现、完成了震撼现代人的创意转换。从而开发了一种“全新”艺术样式,使舞台拥有了一种壮观的惊艳色彩。
《剧院魅影》
△《剧院魅影》大大小小的道具超过了千件。
△整部戏中最贵的一件衣服:Red death
我们看到舞台剧观众距离如此远,很难看到如此多细节,其舞美设计却简直是按照可以电影特写镜头的标准在制作。对细节精益求精到每一个造型与质感,对舞台机械的利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而目前,我们国内很多大剧院自身的舞美机械利用率较低,期待国内涌现出相应的舞美科研队伍,有针对性地研究技术、研发生产设备产品,才能更好地促进舞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伐木》
通过近年的多次引进,很多中国观众已领略了现今波兰戏剧的强大实力。2015年,《伐木》再次展现了导演陆帕借助漫长的时间、慵懒的节奏创造出一部经典作品的能力,导演陆帕用他的独门语汇开启了一个全新而奇妙的戏剧世界。此次中国观众与欧洲观众几乎同步得赏《伐木》这部长达五小时新作,却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堪称是成为本年度的一次文化事件:一方面此次《伐木》演后媒体之上对该剧是一片各显神通、热火朝天的掌声,一方面其实《伐木》几场的售票情况并不十分理想——叫好的外国引进剧目不叫座。
陆帕对维特卡西和荣格派心理分析理论非常感兴趣,重视探索剧场的感知能力。于他而言,剧场是一种探索和反抗人类个体疆界的工具。他的作品致力于关注“人”,以个人(角色)为观点,探讨其存在的心理、社会与历史关系。陆帕总会以巧妙方式将不同的阐述方法汇整一致,创造出精准与清晰的观念,尤其是擅长透过延长、缩短与停顿等手法,让时间成为角色状态的表达方式,将剧场转化成一种存在与知识论的经验。
由于导演陆帕同时也是该剧的舞台设计兼灯光设计,因而对道具、灯光等舞台艺术细节要求近乎苛刻,其中最富于挑战性的便是在中国的舞台上原样重现波兰舞台上《伐木》中的所有道具,无论大小。为了满足完整再现原著中特定年代感的要求,保证演出的舞台效果与在波兰的演出效果无二,相关工作人员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寻找、打造与这些复古道具相同造型的器物,并最终决定斥巨资定制大部分在国内难觅相同造型的华丽舞台道具。
《酒神狄俄尼索斯》
由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导演、中日两国演员主演的戏剧《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古北水镇长城剧场连演三天。当古希腊神话遇到中国古长城,当戏剧大师遇到长城剧场,这无疑是一次跨越文化与国界的艺术呈现,也是一次同享自然美景和人文艺术的难得机会。铃木忠志认为,这部戏是两千多年前在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希腊露天剧场演出的戏剧,今天又在具有最古老的亚洲文化历史的中国演出,是非常有意思的。
△《酒神狄俄尼索斯》剧照
从北京市区往返近四个小时奔赴远在密云郊区的古北水镇,在凛冽秋风的露天剧场中观看一场一个多小时的演出……这样堪称奢侈的文化活动,却仍然吸引了媒体和观众们的热情参与。一方面是由于以主办乌镇戏剧节出名的文化乌镇的号召力,另一方面也是古北水镇自身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很多观众都把观看此次《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演出,作为周末文化之旅的一部分。全家一起出游,或是三五好友同行,在气势非凡的露天长城剧场看戏,再在古北水镇景区里喝喝小酒,泡泡温泉,一解寒气;或是干脆一鼓作气爬上别具风情的夜长城,都是难得的经历。
NT Live放映
关于“花比电影票还贵的钱看一场戏剧视频直播录像不大值得”的争议未曾停止。NT live放映这种快速多地、大市场化的新兴戏剧传播模式,一来拉近了中国观众与最新外国戏剧佳作的距离,二来提升了一批中国二线城市观众的戏剧生活质量,三来吸引了不少以前并不经常看戏,但为一睹偶像风采而开始接触戏剧的中国粉丝,可以期待NT live放映如果能基本稳定住现今引进剧目的艺术质量与话题效应,那么其很可能会在不远的未来,对中国戏剧的国际视野、观众拓展甚至产业结构产生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呈现《哈姆雷特》,由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领衔主演。
△2015年美国托尼奖大赢家《深夜小狗离奇事件》
同时,因为戏剧的“现场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视觉艺术的重要标志,很多戏剧从业者与资深戏剧观众,譬如孟京辉,就表示:“用看录像的方式去看戏剧,我觉得这是一种堕落,这是一种对戏剧的不尊重。”
如果说NT live的产生根本上源于技术,那么随着录影者对录影质量愈发严格地把控,NT live似乎已经可以说明——戏剧影像与戏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戏剧影像完全有可能成为一门新的艺术种类,拥有独立的艺术规律与艺术价值。历史告诉我们,艺术史发展的背后往往有技术史发展作为诱因,我们为何不能用开放地心态看待新兴的戏剧影像,关注其自身带给我们的观演感受,不以其和戏剧、影视的高下对比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如果观众放下“我在看戏”的先入视角,转为观赏影像的心理与习惯,那么当影院的灯光亮起,戏剧影像放映结束,观众会如欣赏完一部电影佳作一样,难以自拔、恋恋不舍;这样美好的体验,在剧场,尤其是在如今写实主义佳作匮乏的中国剧场中,其实都是非常难得珍贵的。
最近两年,由政府主办的高端戏剧交流活动日益增多,让观众打开眼界的同时,也让从业者摆脱了闭门造车的状态,“引进来”和“走出去”成为中国话剧进步的左右脚,提升着中国话剧的品质和格局。
舞美重大事件
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向中国舞台美术学会颁布了2015年度资助项目立项通知书。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申报的《剧场建筑与舞台技术人才培养项目》被正式确定为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
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
△2015年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现场
“中国第三届舞台美术展”在北京展览馆成功举办,本次展览距上一届已有12年之久。晚会“限奢令”发布后,原本多服务于大型晚会舞台的舞美灯光音响企业整合之后,改变路线,本次12年之后再回归的舞美展规模空前,汇集800家专业文艺院团、500家演艺设备供应商与运营企业、40家艺术院校。从设计师的艺术表达到市场供应商的技术支持,业内看到舞美行业洗牌后的新方向。
2015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
△作为“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的一部分,“舞台·科技·未来”的论坛在国家大剧院会议厅举行。
“2015北京舞台美术设计邀请展”在国家大剧院举办。开幕当日,作为展览的重要环节之一——“舞台·科技·未来”主题研讨会,由该展主要策划人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主持,云集了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的20多位著名舞台美术设计,老中青三代舞美艺术家共同探讨舞台设计艺术与科技的关系,探索中国舞台美术科技运用的未来。
国际舞台美术联盟
△“国际舞台美术联盟”(iSTAN)成立。
“国际舞台美术联盟”(iSTAN)在北京成立,这是由国际剧协(ITI)与中央戏剧学院(CCAD)联合成立的国际联盟组织,是一个非营利的国际团体。它将专注于体现舞台艺术价值,强调舞台艺术的创新。联盟内设有多个专家委员会,包括舞台设计与体现、人物造型、灯光、多媒体、剧场技术、音响和文化遗产,吸纳并鼓励世界范围内不同专业舞台美术界专家成为会员。联盟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包括竞赛、展览、工作坊、讲座、大师班和专著出版等鼓励舞台美术专业人士在舞台艺术上的创作和学术交流。
2015年布拉格空间四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