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台多景”是舞台美术造型的一种很常见的手段,例如使用转台、车台等方式对舞台场景进行组合排列。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日新月异、舞美观念不断变革、观众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的视觉时代,唯一不曾改变的,就是改变本身。那么这种基础的舞台空间造型方式,还有哪些新的变化?


▲《彼得·格林》2008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设计:斯科特·派斯克。

同台多景  / 起源

      始于公元 4世纪的中世纪戏剧,当时由于基督教的统治,提倡禁欲和苦行,把一切民主思想和世俗文化都排之在外,戏剧也不能幸免。《圣经》故事就是早期中世纪戏剧表现的最主要内容,教堂则成为戏剧演出的第一大剧场。



▲1547年中世纪法国神秘剧的舞台景屋


      中世纪的公共表演区是一块演员共同利用的场地,演员需要尽量利用景观站附近的区域,在这块公共演出区四周环列着一连串景观站,演员根据演戏需要从一个站移动到另一个站,形成中世纪舞台最显著的特征——同台多景,并列放置。


▲《当山脉换了新装》马里博尔戏剧节,2012年,舞台设计:克劳斯·格伦堡。


立面  / 多层次


▲《漫长的每一天》芝加哥百老汇剧院,2011年,舞台设计:贝奥武夫·博里特。


∨平衡感∨


▲《特洛伊》皇家歌剧院。


▲《奥瑞斯提亚》汉堡德意志剧院,2014年,导演:卡琳·贝尔。


▲《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人》


▲《好音调的钢琴》,2014年,导演:戴维·马顿。


∨打破平衡∨


▲《莎乐美》,蒙彼利埃国家歌剧院,2005年,舞台设计:康纳·墨菲。


▲《沃采克》皇家歌剧院,2006年,导演:卢比尔·库珀。


▲《莎乐美》皇家歌剧院,舞台设计:艾斯·代弗林。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荷兰歌剧院,舞台设计:乔治·西平。


▲《纪尧姆说》罗西尼歌剧节,舞台/服装设计:保罗·布朗。


▲《巴尔》德国柏林德意志剧院,2016年,导演史蒂芬·庞彻。


∨旋转∨


▲《绿野仙踪》辛辛那提剧院,舞台/音响设计保罗·肖特。


▲《耳语屋》,舞台设计:迈克尔·斯维卡特。


∨透视∨


▲《没有影子的女人》慕尼黑歌剧院,2013年,舞台/服装设计:Malgorzata Szczesniak。




▲《沃采克》苏黎世歌剧院,2015年,舞台设计:米迦·勒莱文。


∨倾斜∨


▲《彼得·格林》斯卡拉歌剧院,导演:本杰明·布里顿。


▲歌剧《理查德·施特劳斯》。


▲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舞台/服装设计:艾伦·莫伊尔。


地面  / 多层次





▲《黑衣修士》莱比锡歌剧院,2006年,舞台/灯光设计:克劳斯·格伦堡。



▲《艾丽卡》德意志剧院,2014年,导演:斯特凡·庞彻。


▲《游子历程》舞台设计:戴维·霍克尼。


▲《亨利四世》达拉斯剧院,舞台设计:约翰·科伊恩

观演方向  / 改变





▲《士兵们》林肯中心艺术节,2008年,舞台设计:罗伯特·英尼斯·霍普金斯。


框架  / 多层次



▲《费德里奥》英国国家歌剧院。


▲歌剧《浮士德》阿姆斯特丹国家剧院,舞台设计:阿尔方斯·弗洛雷斯。

▲《阿尔辛娜》(汉德尔)瑞士圣加仑市演出,2011年。


▲《拧紧螺丝钉》,使用脚手架,用背光照明塑造舞台结构和轮廓。

虚与实  / 多层次



▲《珠穆朗玛》达拉斯歌剧院,2015年,舞台设计:罗伯特·布里尔,投影设计:伊莲麦卡锡。



▲《当山脉换了新装》马里博尔戏剧节,2012年,舞台设计:克劳斯·格伦堡。


▲《菲德拉》哈雷歌剧院,2015年,舞台设计:塞巴斯蒂安·汉纳克。


▲歌剧《齐格弗里德》西班牙巴伦西亚演出,2009年。


▲《漫长的每一天》芝加哥百老汇剧院,2011年,舞台设计:贝奥武夫·博里特。


▲《奥瑞斯提亚》汉堡德意志剧院,2014年,导演:卡琳·贝尔。


▲《没有影子的女人》哥本哈根歌剧院,2011年。

道具  / 并置


▲《我们的城市》威廉斯戏剧节,2010年,导演尼古拉斯马丁,舞台设计:索顿·威尔德。


▲《渴望》,2009年,舞台设计:萨拉凯恩。


▲《麦克白》,舞台/服装/化妆设计:戈特弗里德·郝文。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