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贴胡子,不穿长衫,
没有口音,没有烟,没有笔,
一件白衬衫,一条牛仔裤

这是鲁迅么

      今年,恰逢鲁迅诞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3月31日至4月3日,话剧《大先生》在中国国家话剧院进行首轮演出,舞台上的鲁迅,是我们从未好好端详过的“大先生”。

      这部话剧“营造的是一个恍惚迷离、生死交界的空间”,满台的傀儡,无数的面具,具有多重意义解读的同步影像,12米宽象征权力的大椅子……新奇的舞台手段,颠覆了人们固有的思维,给人以全新艺术感受的同时,也带来更多深刻的思考。


摄影:李晏


摄影:小跑


      很难想象,《大先生》这样的严肃题材,舞台效果颇有童话色彩,这与导演王翀提出“除了鲁迅,皆为傀儡”构想密切相关,出现在舞台上的其他角色都成了“夸张而又反生活化”的木偶,由穿着黑衣的演员操控。
      讲法治的胡适是“兽笼型傀儡”,讲情怀的周作人是“纸伞傀儡”,追逐爱情的许广平是“海洋般宽广灵动的傀儡”,独裁者则是随意变换身形的“蛇傀儡”……为了做好这部内地舞台上极为少见的傀儡戏,剧组在2015年专程赴台湾宜兰,向亚洲顶级傀儡剧团“无独有偶”拜师学艺,并邀请美术家黄姒为《大先生》设计订制了数个“傀儡”。
      编剧李静曾经想象,从小说变成话剧,这部剧的“舞台效果是非常暗黑、神秘和神经质的,但在暗黑之中,会有一道暖光穿越恐怖。”对于目前的舞台呈现效果,李静认为,“剧作提出的问题是有些沉重的,若导演手法也沉重,可能会把观众吓跑的。但是‘傀儡’的出现恰恰就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加入童话性的元素和游戏感,会引起观众更多的新奇感。”


摄影:李晏


摄影:小跑


      王翀再次运用了多年来一直实践的即时影像舞台语汇。舞台之上,由一位演员灵活操控摄影机,一边演出,一边拍摄,一边投影,鲁迅的嬉笑怒骂在大屏幕上清晰呈现,而当镜头扫过观众席时,来自鲁迅的叩问也如一把匕首,让观众在虚拟与真实中得到不一样的戏剧体验。


主创说

      编剧 李静
      在一个自我至上而又个性匮乏、貌似自由而又各自隔绝的时代,鲁迅先生以浩瀚丰饶的复调人格,提醒我对人类无条件的深情。
      导演 王翀
      《大先生》写的也不是鲁迅的一生。它其实只写了鲁迅生命里的最后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鲁迅看到了前后百年的中国史,看到了中国人的伤痛和追寻。
      主演 赵立新
      “在远方,风云际会。拱手间,慨当以慷。”这次我回归话剧舞台,和以往不一样,这是一次完全不知道去向何方的旅行。这是我第一次演中国编剧的话剧,我把第一次交给李静,因为我信任她。



《大先生》的剧本在排演前就已经出版
并且获得了
2014年老舍文学奖剧本奖
同时,它也是
2015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2016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特邀剧目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