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大都会歌剧院
2009年12月3日,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的台中大都会歌剧院终于攻克难关正式动工了。从2005年底赢得竞标以来,这个项目历经数次重大的设计变更、五次施工发包的流标,以及无数次设计作业过程中的困难,这个伊东自称为建筑生涯最重要的一个设计案在2014年正式落成。
当年,伊东以“壶中居”的大型都市广场般的表演艺术殿堂的投标定位,在最后关头获得了六位评审全票认同,击败了他的宿敌扎哈·哈迪德,赢得了大都会歌剧院建筑的竞标。
01.设计师简介 伊东丰雄
(英语拼音:Toyo Ito、1941年出生)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出生于日治时代的京城(即今韩国首尔)。2013年3月18日,获得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八代市博物馆,仙台传媒中心等。
02.台中大都会歌剧院设计缘起 台中市希望兴建一符合国际水平的歌剧院,希望能吸引国际水平的表演团体至此从事表演,及文化活动交流,提供台中地区民众高水平之欣赏表演空间,提升台中地区之艺文水平,并以戏剧飨宴之方式营销台中至全世界,未来希望歌剧院设立与台中市周边商圈结合,蓬勃经济繁荣发展与增加就业机会,并成为台中市一处最佳文化景点。
03.设计构思
声音的涵洞(sound cave)
伊东以“声音的涵洞”形容台中大都会歌剧院这个项目的设计,他希望台中大都会歌剧院是表演艺术场所,同时也是空间艺术场所,既是本地居民的生活休闲场所,也是世界注目的新表演艺术象征。他坚信“声音的涵洞”会是一种新型态的地标,一个会呼吸的组织,一个结构“机构”与“都市”、“艺术”与“生活”、“内”与“外”的网络,一个新时代的几何构造物。
04.多孔隙海绵体空间设计
歌剧院包括地上4层建筑,地面散落各式大小不一的艺术精品店,在空间流动性概念下,2楼就连接到有2009席的大歌剧院、800席的中型剧场、200席的多功能试验小剧场。
在这一海绵状的多孔腔建筑中容纳了多样化地空间需求。3个剧场虽然体积相对较大,但并没有成为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因素,与其余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空间一起,被统一组织在多孔形态中。除去地下停车库的常见刚哥柱网结构,建筑其余部分的结构和空间形态均为一致的多孔腔体。这一繁复但纯粹的多孔腔体显示出对复杂功能的高度适应性。
05.功能与形式的匹配 声音的涵洞(sound cave)
功能秩序与形式秩序的匹配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伊东丰雄方案以纯粹形式应对复杂功能,是详细研究这一匹配过程的难得案例。
在剖面上,清晰的呈现了多孔腔体内部在多个方向上相互贯通。朝向天空的孔洞给剧院大厅和休息厅带来可控的阳光。水平向度上,贯通孔洞鼓励使用者对空间的自由探索。而一些垂直方向上完全贯通的空间,自然的成为垂直交通的上升通道。腔体的多向贯通以及双向弯曲的内壁促进了各种要素的流动。
立面上,多孔的海绵状腔体被垂直切开,大范围的通透玻璃幕墙,配合少部分密集穿孔的外墙,将远处的城市景象、阳光和空气纳人综合体内。歌剧院和中剧场实际位于二层以上,使得首层最大限度实现了开放和流动。
06.涵洞中的剧场空间
歌剧院包括2009席的大歌剧院、800席的中型剧场、200席的多功能试验小剧场。其中,剧院的声学设计很讲究,座椅由伊东亲自挑选,根据人体工学设计;大剧院内从观众席往上望,可看见甜甜圈状的巨大圆弧物体,是音响反射板;上方有供技术人员穿梭的“猫道”。
其中,每个剧场都经过了严谨的声学分析。
07.建造过程
剧场的形态由自然衍生,与常规的建筑结构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剧场的结构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建筑主体地下两层、地上六层,地下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结构的构成要素包含:连续弧墙面、镶嵌楼板、镶嵌外墙、镶嵌内墙及服务核心墙等。除了镶嵌楼板为钢筋混凝土复合结构外,其他所有主结构均为钢筋混凝土构造。
如此复杂的建筑结构从2009年开始动工,最终于2014年建造成功并成功对外开放。至此,台中市成功建造了国际水平的歌剧院,并已成功吸引国际水平之表演团体至此从事表演,并成为台中市一处最佳文化景点。
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日本松本表演艺术中心
伊东丰雄的建筑理念相当具有特色,他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和日本哲学家Sosuke Mita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发挥。
东京Tama大学图书馆
一场关于日本后现代建筑演讲上这样描述了伊东丰雄:“在后现代艺术运动里,伊东释放了建筑学的古老角色,让它不再仅是人类社会当中高效率的机器,在伊东的建筑语意中,我们可以看到软而透亮的疆域逐渐形成了一股强而有力的群体;伊东的建筑显现了都会中的人文环境关系,将今日高度发展的大都会风景描绘的更加具体。在这些建筑里念发展过程中,介于高度经济发展和建筑学理念的达成间,伊东有顺序的探索了其中丰富的层次。”
仙台媒体中心
而伊东也曾说过:“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著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透过许多小型建筑的作品,伊东将自己的建筑学定义成都会生活的“著装”,这一点在现代日本人密集的都市景观中,更加突显。透过伊东的巧手,都会里人们需求的隐私,和公共空间的渴望,他的小型建筑可说是在这两者间达到了完美平衡。
目前伊东的建筑师事务所正逐渐将他的建筑理念落实在更多的作品里,同时也探索了新的造型潜力。他正不停寻求著新空间和游牧理念间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