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美术学院
结合处
作为在使用中被不断探索、突破的创作“方式”,相对于传统媒介的发展和演进概念,“新媒体”艺术的话语形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它脱离了旧有形式的规律,叙事断裂、非连续性、界限模糊、序列转换随意,这样的特质伴随着“新媒体”艺术不断地在起源和终结之间游荡,并且保持着可逆性的关联,绝不仅仅是视觉的扩张和演变。
我们所推荐的年轻艺术家作品,恰恰勾勒出在传统语言与新媒介的结合处,各自的游弋、困惑和发力。
何利校《100天的延续》是以时间计划性的方式进行, 100天做100件作品为基本框架,通过“影像”、“物”、“文本”的并置,让“物”借助装置艺术的呈现方式,使 “行为艺术” 在其物质化“成果”身份的作用下,模糊影像、行为和装置的界限,进而体现出“行为艺术”所蕴涵的极度具体与完整化特征,达到了重现“行为艺术”完整艺术魅力和价值的目的。从作品表意层面来看,艺术家借助对身体与物多重可能性的探索,从“身体内的物质性”、“身体与物的空间体验”、“物的物质性”、“身体与物的物质性的角色置换” 从四个层面,呈现出青春期内所特有的野性冲动,反映出关于身体、身体与物、生活与生存等问题的种种思考。
王羡的《诗人眼泪》则致力于挖掘人们熟悉的形象话语背后的意味,形象不再是“符号的存在”。
施维娜的作品《你好》以长在皮肤上黑色的鱼刺、失手被倒进厕所的红色金鱼,黑色裙子和双麻花辫子,这些取自不同的难忘记忆中的元素,手绘图像编辑成视频,成为当下与过去的一场对谈。情绪、心理的视觉化呈现非常具有个性化处理。类似的关于身份、记忆的讨论还有梁文嘉的《《妈妈、旧衣物和我》》、邱倩雯的《假如我是一民大沙村村民》。
在这样的一些作品面前,我们会意识到界限的审定,不需要再被描述。伴随着关于新媒体的知识和实践,新的互相投射、大胆逆行的艺术实验,才是真正值得去获取的梯度。
樊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