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生·发》
是对女性之间微妙的依附情感的探索。
她利用静电作用,

让观众通过皮肤的触碰去感受这种吸附。






发丝、绢布、刺绣、光影……诗一般的场景,

也隐喻着细腻的女性情感。


▲ 展览现场照片


关于创作者
陈娱

中央美院跨媒介艺术,硕士在读





展览: 
·2017 “蚌感”,人机合一,no space ,北京
·2016 “生·发”,千里之行优秀作品展,故宫太庙,北京
·2016 “生·发”,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北京
·2015 “living in BAITASI”,白塔寺再生计划,阜成门胡同,北京
·2014 “草木翁丁”,瓦寨重生记,北京
·2013 “人人都有病”,可视觉,西五画廊,北京

获奖与策展:
·2016 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本科毕业作品二等奖
·2016 北京设计周BMAB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执行和协同策展、workshop策划执行
·2015 创意类App“Uniter” 参加2015年度微软Imagine Cup 全球大学生挑战赛“世界公民”组
·2015  北京设计周白塔寺再生计划参展和策展
·2014  全国MI媒体论坛活动担任执行策划

作品背后的故事
YAWP x 陈娱专访 

“YAWP!”是专注艺术与设计的青年社交平台。



Q:《生·发》是一件非常细腻的作品,它的创作出发点是什么呢?

这是我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出发,探讨女性之间依附关系的一件作品。我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扛住,跟母亲之间的交流不多。有一次我回家,发现她瘦了许多,便询问她是不是病了。她没有回答,而是把衣服掀起来。我看到她身上有两道很长的手术疤痕,那时才惊觉她病了。这件事是我们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我开始对母亲、对家庭有依赖感,也开始重新思索女性之间微妙的依附关系。这是我的创作出发点。


▲陈娱说,这幅刺绣的图案暗喻母亲身上的手术疤痕


Q:《生·发》这个名字寓意着什么?

我与家庭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都来源于“生”。 “发”在我的作品里不仅是指所使用的材料——头发,也是我对家庭、对母亲依附情结转变的发声。

Q:为什么会选择静电反应来表达作品的主题呢?

在着手去做之前,我反复考虑和设计了5个月之久,希望能找到一种更为自然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上的依附。静电是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它需要观众皮肤的触碰才能够发生。头发缓缓吸附的状态,和生物的形态很像。而且它不只是会吸附,有时还会“躲开”触碰者的手。这和人情感的状态也很相似。我希望这件作品不仅仅是私人的表达,也能够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



▲展览现场观众互动



Q:用头发在绢布上刺绣,这种呈现方式很细致,也很女性化。

是的。头发是从人的身上生发出来的最原始的东西。以头发作为材料,绣在绢布上,这种材料的考量和表达的形态,更倾向女性情感。

仔细看绣面上的图样,像是皮肤上的斑痕,还有一些是模仿细胞的形态。这些都是关于“生”的阐述。





▲斑痕、伤疤、细胞……


Q:整个静电场是你自己设计和制作的吗?


▲  现场设计图


我提出概念,然后与清华核物理专业的姜云升合作。他在技术方面帮了我很多。我们不断地实验,包括电流、电路的设置,特别考虑到现场的安全问题。这算是一次艺术与物理的跨界合作。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