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参与的“铜官媒体艺术季”活动近期启动了,像是后疫情影响中的一股无声动力,不仅很实际地带动就业、拉动经济,也是使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善良举措。正是艺术的分享和体验,使我们曾经一度因为疫情而暂时失去的正常交流、创造与互动,显得更加重要。
长沙自从2017年成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之后,每年一度的“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为打开国际视野敞开大门。但大众对新媒体艺术的当代艺术属性,以及如何挖掘、继承、保护当地遗产,并与当代创意相连接,依然莫衷一是。尤其是针对如何把事件转化为项目——在轰轰烈烈的大型论坛之后,通过“媒体艺术季”这类活动使文旅融合常态化,还缺乏有效应对措施。因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说说如何了解当代艺术的精髓所在。面对“当代艺术”,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不懂。其实人们并非不懂或误解当代艺术,而是对新出现的“艺术标准”缺乏认知,比如关于背景知识、技巧方法等等。每个时期都有其“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都会变成古典艺术。我们对描绘在陶瓷器皿上的“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样的诗句,都会理解为那是在描写男女情感。再比如“一月三场战,曾无赏罚为。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都明白那是在表现边塞将士生活,等等。其实这些朴素隽永的诗句和造型古拙的瓷器,就是唐代的“当代艺术”。人们能明白其中的含义,是因为对古代生活具备了相关的知识承袭和情感体验。所以我们要理解当代艺术,首先要学会理解什么是艺术。
长沙铜官窑唐代题诗瓷壶

长沙铜官窑唐代乐舞陶俑
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符号和文本,通俗一点说就是对生活之美的记录和表现。只有真正感受到当今的生活实质,才会体会当代艺术的意趣。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正是举办“媒体艺术季”这类项目的意义所在。我们曾在具有600年历史的贵州隆里古镇举办新媒体艺术节,大量装置作品被展陈在农户住宅周围和溪畔稻田里,电视台在采访观众时问一个当地大娘是否能看懂,她的回答是:这有什么不懂的?天天从跟前走,多看几遍就懂了。

隆里古镇全貌

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作品
其次,谈谈如何理解新媒体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我认为并不能简单地把新媒体艺术框定于“声光电”,声光电只是其中一种。除此之外,凡是被重新定义和应用的媒质、媒介都应该被认定为“新媒体”。每个时代都有当时代的“新媒体”,中国最早的有颜色的瓷釉,就出之唐代的铜官。铜官窑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以诗句做装饰,以此为媒介,使唐诗传播到世界各地。每个时代的新媒体也很快就会成为旧媒体。比如iPad的显示屏相对于油画布就是新媒体,油画布相对于埃及莎草纸,就是新媒体。当代艺术评论家罗伯特·休斯多年以前把现代主义艺术定位为“曾经的未来”,就是这个道理。

被重新演绎的传统艺术

新媒体艺术使传统与当下对接
再次,聊聊如何对接艺术与市场。当代艺术市场并不讲求规模之巨,很大程度上有“碎片化”的发展趋势——规模小、变化多、节奏快。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追求极简而实用。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日益博兴的背景下,手工艺得到重新认知。如同当下的铜官草市,那些得以复兴的手工作坊,并非回到原地,而是增加了表演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那些暂时还没有进入大学课堂的非主流艺术形式,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成为经典。比如半个世纪以前还被认为是瞎胡闹的街头涂鸦,今天已经跃升为重要的流行与时尚文化,像哈林和班克西这样的代表性人物,成为当代艺术史绕不开的话题,曾经不被看好的Pop Shop也成长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功范例之一。
铜官窑古镇

铜官草市
最后,展望一下合作前景。文旅融合的生命就在于提供体验服务,内容无外乎“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康德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感性经验的综合”。所以,可以说新媒体艺术涵盖了上述各个要素。
铜官草市是一个有特色的大众旅游目的地,充满接地气的市井生活场景。同时,我认为它也是一个极具当代戏剧艺术个性的特殊场域。在这里,可以把专业性学术交流活动,与诸多免费开放的表演设计作品相结合,形成沉浸式、常态化的媒体艺术季,让观众游客充分体验媒体艺术的表演特质和感染力,从中感知媒体艺术之都的魅力。艺术活动要建立在最好的旅游服务体验基础之上,才可能更加鲜活。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承载,艺术植入,市场运作,或许是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模式。

先锋戏剧青年设计师提名展植入铜官草市

先锋戏剧青年设计师提名展参展作品
当代戏剧青年设计师提名展参展作品
本届长沙铜官媒体艺术季的主题词是“新媒幻景,烟火留诗”,与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持续举办的“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的理念不谋而合。由此,我们将秉承红军长征那样契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充分发挥长沙“媒体艺术之都”的品牌效应,持续打造“从隆里到铜官”这个业已形成的IP,不忘初心,一脉相承。着重关注湖南本土文化,与旅游景区结合,使这个概念所形成强大的粘合力,把多种资源都吸引到一起,让新媒体艺术之花在铜官古镇璀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