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幕歌剧《沃采克》(Wozzeck)的创作者为奥地利作曲家阿尔本·贝尔格(Alban Berg),于1925年在柏林剧院首演,2016年由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导演复排。该剧改编自德国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GeorgBüchner)创作、卡尔·埃米尔·弗兰佐斯(Karl Emil Franzos)整理的作品《沃伊采克》,故事灵感则来源于1821年的社会真实事件。
该剧讲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端的士兵沃采克的故事。沃采克与他的孩子和情人玛丽住在一起,通过给上尉刮胡子、给医生当试验品来维持生活。当沃采克得知玛丽与乐队长私通后,精神愈发混乱。最终在一个月夜,沃采克杀了玛丽,自己也走向了灭亡。
该剧的舞美设计为萨宾·特乌尼森(Sabine Theunissen),整个舞台背景由拼贴画组成,其灵感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主义。
拼贴画的内容主要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伊瑟河战役、伊普尔战役等等。
在导演肯特里奇看来,沃采克代表着20世纪受战争压迫的底层青年形象。在沃采克混乱的精神世界中,有许多现实与幻想交错着的元素,比如从天而降的火焰、空心的地球、被斩首的头颅、一战的炮火等,残酷的战争对人民造成了极端的伤害,摧残了心灵和身体。
肯特里奇用木炭制作出最有代表性的时代背景元素,并将这些图纸投影到舞台上。在木炭制作的背景中,人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一样荒芜。
木炭虽然是单色,却能打造出丰富的层次和效果,颗粒状的纹理能够生动地模拟灰尘、浓烟、薄雾、泥土、爆炸等元素。
除了将木炭画拼贴在一起,以及多媒体视频互动的舞台背景,舞台表演区的设计也值得一看,舞台的主要表演区是“之”字形的窄长木板,分层次混乱地摆在舞台上,代表着第一次世界大展期间的战壕。
舞台布景的道具大多数是日常生活中的旧家居,它们有自己的历史、质地、颜色和损坏,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旧的质感赋予了表现主义布景一种真实性的色彩。
该剧没有场景变化,没有舞台幕布,所有的道具在最开始时便出现在了舞台上,整个表演过程中,由四位演员在舞台上移动道具。
在拼贴画、木炭画与多媒体的舞台设计中,战争的硝烟与心灵世界的沉浮也直观地呈现在了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