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杂技界,近来在编导和演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出现了一系列极具创新意识和观赏性的杂技剧,极大地拓展了杂技艺术的表现力,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北京杂技团于近期推出的《春望·小萝卜头》就是一部极为成功的作品,该剧以家喻户晓的革命烈士小萝卜头为主角,展示了他和狱友勇于和反动派作斗争,巧妙为党传递情报的英勇事迹。在杂技剧的编、导、演过程中,已经积累下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为新媒体时代杂技艺术的突围作出了积极的探索。笔者想以《春望·小萝卜头》这部杂技剧为例,对杂技剧的成功经验略作探讨与总结。
《春望·小萝卜头》经过编导的精心编排,以码头遇险、狱中抗争、集市协助、传递情报、美好梦想这几部分,串联起了小萝卜头和狱友们积极参与地下党的事业并最终献身的一生。在这一过程中,将各种杂技艺术,如爬杆、钻圈、绸吊、皮条、蹬人、空竹、中幡、舞狮、转盘、飞叉、手抛技、软钢丝、集体造型等有机地融入到了剧情中,并借助这些技艺呈现出时而跌宕紧张、时而充满谐趣的剧情。以剧带技,充分地发挥了戏剧的叙事性,克服了杂技作为造型艺术,弱于叙事和抒情的局限性。


重要的是,编导们并没有忽略杂技作为突破人体极限的造型艺术的本体特色。剧情的设定与杂技的安排结合得极为巧妙和妥帖,将杂技的本体特色与剧情的需要做了高度的融合,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编导根据杂技艺术自身特征来设置相关情节,如以爬杆来表现地下党员与反动派的周旋过程,以走软钢丝表现疯老头传递情报时的惊险与谨慎,以中幡和舞狮来表现市井民间的欢快情绪,以空竹来表现梦境中的轻盈欢快,在描述狱中斗争时,采取正反角色空中绸吊的形式,再配以激昂的音乐,展示出互相斗争的场景。这些杂技表演以情带戏、以情显技,高度符合剧情的需要,既没有单纯地流于炫技,也没有因情节需要而损害杂技艺术的本体特征,同时还有效地起到了引导剧情节奏、调节观众情绪的作用。

《春望·小萝卜头》的成功也离不开这一经验。整部剧的立意非常“高大上”,表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新中国不畏牺牲的精神,但在具体题材的选择和编排上,又没有沦于单纯的灌输。主创者选择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小萝卜头作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既参与了解放全中国的斗争,又保持着童真童趣的孩子气。以他为整部剧的核心人物,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儿童的视角出发,来展示中国革命的宏大题材,可以有效地兼顾作品的主题思想、教育意义与娱乐价值。

该剧不但使用了投屏技术来介绍故事、交代剧情,还使用投影、音响等多媒体制作,从视觉和听觉上努力还原剧中的场景,将瓢泼大雨、人来人往的集市、汹涌的嘉陵江呈现在观众面前,配合自动化的杂技道具,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技术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烘托剧情和气氛中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小萝卜头在狱中向黄将军学习写字时,剧场上随之产生一连串“中国”的字符,以及自由欢欣的人间百态;再如漂浮在他梦境中的五彩城堡、精灵怪兽、珍馐美味,更是为小萝卜头冰冷的监狱生活注入斑斓的梦幻色彩。在新技术的烘托下,展现出一个普通孩子的天真烂漫与奇思妙想。同时,这些技术的使用是恰到好处的,并没有流于花哨和泛滥,从而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春望·小萝卜头》的场景设置和技术使用精致而不豪华,混搭形式复杂而不芜杂,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是为讲好故事、凸显技艺服务的,并没有损害杂技本身的艺术形式,妥当地处理了形式和内容谁主谁次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