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四十载风雨同舟,四十载砥砺前行,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发展历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四十年来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在一代代舞美人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与日俱增。
值此之际,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微信平台将推出“四十载四十人”特辑,选取对中国舞美发展历程中起到重大作用、有深远影响的四十位当代舞美大家,持续推出系列专访内容。
经过四十载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诸位舞台美术家前辈先贤为吾辈今时今日的继承发扬、开拓创新打下了尤为重要的坚实基础。记录第一线舞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经验,梳理学会发展脉络——这些整理工作有着弥足珍贵的意义。
今日此篇是关于龚生明老师的专访,几十年来,他的理论工作为中国舞台美术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
赵妍
先生简介
龚生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术教授。江苏苏州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本科分配到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曾任中国舞美学会顾问,江苏舞美学会副会长,解放军艺术学院特聘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等客座教授。主要作品: 广电部第十四届飞天奖颁奖晚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财长会议开幕式,中国国际丝绸节《吴歈霓裳飘韵》,中国国际服装节《东方风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相聚南通》,中央电视台总政文化部军旅文化周《时刻准备着》,第五届中国曲艺节,军委主席专场文艺演出等。本团节目,大型歌舞剧:《东海前哨之歌》、《绿色家园》、《金色新疆》;舞剧:《战士的心》、《金凤凰》;曲艺:《石雕与女儿》、《血桃花》;外聘单位:江苏省锡剧团《天国洋将》,江苏省文联《新世纪我行》等。论文:《试论戏剧空间的多维性》,《解读第二届舞台美术作品集》,《中国戏曲舞美的创作与欣赏—戏曲舞美审美特性初探》等。国际学术论坛论文:《解读当代舞台设计、兼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舞台设计的影响 》(2006),《论 写意艺术与AI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 》(2019)。著作:《意象新解》。
·采访实录
采访:学会记者
回答:龚生明先生
1. 问: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成立对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呢?
答: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总结出了四个字:感恩学会。我这一辈子的成长可以说是在学会的帮助下实现的,每一步路我至今仍然记得清清楚楚,学会每举办一次活动,我都跟着上一个台阶。我怎么样从一个部队里的大学毕业生变成现在的一个舞台美术设计师,这和学会有莫大的关系,没有学会,现在我的知识只是局限在一个单位。像现在的贫困户,如果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根本富不起来,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有巨大的凝聚力、推动力,这样整个行业才会活跃起来。因此我得感谢学会,当然,首先要感谢我的母校。我在母校的学习只有短暂的一段时间,但是在学会,这是一个大学校,没有时限上的长短,却有无尽的知识供我学习,我必须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走好每一步,也在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我印象最深的是八十年代初,学会刚成立。当时我思考的重心还不在作品上,我想的是中国舞台美术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或是其他的。这时恰好上戏在82年发出了要在84年召开三省一市理论研讨会,主题是讨论舞台美术创新的问题。这和我思考的问题不谋而合,增添了我写论文的动力。
我论文探索的议题集中在要打破三维四维空间老概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空间理论——多维戏剧空间。83年秋,我将论文初稿给刚从上戏导训班回来的前线话剧院导演看了,他说:“你这个空间理论很新,很有价值,国际上还没有人提出来。”我听了很受鼓舞。到了84年春,座谈会在杭州召开,这时我的空间理论又增添了心理空间的新内容:戏剧不是光靠视觉的感觉,还有心理感觉,心理空间既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也可以通过听觉等其他感觉感受到,通过多种维度构建起一个心理空间。其实我们早在戏曲中已经实践了,通过念一首诗,唱一段词,来实现空间的转换。我宣读了这篇稿子以后,引起了大家相当大的兴趣,他们觉得我这个理论对他们的启发很大。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的编辑邵绥玲对我说:“龚生明,你提出的‘多维戏剧空间’这个文章务必要及时发表,如果传到国外去,被人用了这个词语,就没有新意了。”我当时在部队,环境很封闭,不太了解这些。随后,这篇论文发表在上海戏剧学院院刊《戏剧艺术》84年第二期上。这个文章在后面一直被借鉴,甚至催开了另一个花朵。
江苏省锡剧团根据布莱希特的手法新编一个戏曲剧目《天国洋将》,导演余克明很创新,他说这不是传统戏曲,我们一定要找到适合这个戏的舞台美术设计,有人向他推荐了我的这篇文章,导演一看立刻拍板叫好,采用了我的新观念。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搞一台戏曲,这台戏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我在2018年布拉格展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国戏曲舞美的创作与欣赏”就是通过这台戏的设计,总结出戏曲形式如何与内容、风格的融合,以及虚拟空间的形象含蓄等问题,进一步探索了戏曲舞美审美特征应当具备的四个审美标准:形式美、含蓄美、意境美、气韵美, 其中形式是最首要的。回顾我自己的这些经历,学会对我的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如果不是学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我也不可能写出这许多论文。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感恩学会,它给我提供了学习、交流、发挥所长的平台与机遇。再拿2018年的布拉格展为例,这些年来我早就自豪地感到,我们中国戏曲艺术在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这样优秀的文化艺术,我们怎么能让她无声无息,所以弘扬戏曲的这个文章我是写定了,我要让世人看看我们中国戏曲舞台美术家的作品如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别有情调的东方艺术魅力,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中国戏曲艺术家和舞台美术家具有的“伟大的空间智慧和创造力。”
第二个机遇是2006年上海国际学术论坛会。当时我正在南航任教,章抗美老师译的《当代舞台设计》“译者序言”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国外培养出这么多人才,背后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支撑。我当时对负责南航舞美的王立庆副主任说:“ 我能回答。”我为什么能有这底气说这句话,因为我从八十年代开始多维空间的研究以后,下决心要自学两门学科。一门是美学,因为美学这个东西必然是研究自然美和艺术美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我订阅了很多国外杂志如“外国戏剧” 、“世界美术”、“世界建筑”等,了解了当代国外许多艺术流派。这许多杂志中“世界建筑” 是很重要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很多美学原理都是从美术、建筑中萌生出来的,有一帮理论家在研究它。另一门是心理学, 当时审美心理学在世界上已经红的不得了了,但是很多人依然不了解这个学科,我参加了设在南师大的江苏心理学会,九十年代初我把基础心理学课程全部自学完了。要回答章抗美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这二门学问才能写出《解读当代舞台设计》的文章。这篇论文在上海国际学术论坛上发表后,不久,我又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既然我写了十二位国际舞台美术家,我也应该写中国的舞台美术家,我要把注意力放在我们中国的艺术家身上,想来想去,写中国的舞台艺术最典型的还是戏曲。
一提到戏曲,就要联系到本体论的意象,这个问题不解决,你研究来研究去是没什么意义的,国外很多理论家,早已对写实主义本体论有了一套美学理论。意象是本体论,理当受到美学家的重视,但当时最著名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在八十年代初的一次美学演讲会上谈到文艺创作时说:“文学只是表象”①,他没有提到意象。我认为,意象肯定是存在在人脑中的,在中国古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已经提出了意象的概念,如果没有意象,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的一套理论就变成“子虚乌有”了,因此,从2011年开始,我的戏曲研究工作被迫停下来了。我必须要找到意象的心理分析,理清意象与创作的关系,才能从刘勰的《文心雕龙》里传承“本体论。”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我喜出望外的从书店里购到一本最新出版的《认知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斯藤伯格写的,里面专门有意象这个章节。这样我又继续写我的《意象新解》。这本书终于在2016年的冬天出版了,前后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这是我印象中第二件对我舞台美术生涯有重大影响的事情。
回顾我这些年来,虽然说不上有什么成绩,但是我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开始到最后的成熟,全是在学会的推动下实现的。因此我很感谢学会。我觉得学会经常搞这样的活动,他才能成为我们心目中无形的学校,才能成为一个永远引领我们前进的组织,我们这个学会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我要感恩学会的领导们, 他们为学会做了很多事,付出了很多努力,凭良心讲,我们很多人的成就,不是光靠自己的天赋就能实现的,还有很多社会因素,这个社会因素主要是我们的学会,它帮助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2. 问:您对学会目前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呢?
答:现在的舞台美术学会比我们当初入会的时候搞得活跃得多,学会在其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在写“中国戏曲的舞美创作和欣赏”的时候, 我就感到,国外的美学研究是自上而下的,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我们从前中国的美学理论它是自下而上的,是靠每个人写自己体会,是分散的、是不完整的,这是我们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希望学会能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戏曲, 毕竟话剧传入中国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戏曲是我们的传统艺术,是我们抹不掉的民族感情。一台小小的戏曲,容纳我们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大量的艺术形式,所以除了现代美学,我希望学会鼓励我们把戏曲美学重视起来,把创作水平提升上来。
3. 问:你觉得我们的戏曲美学要如何与国际接轨?
答: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戏曲美学要与国际接轨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美学理论。按照一般文艺美学的规范,戏曲(或舞美)的美学理论应由戏曲理论、戏曲历史、戏曲品评三部分组成。根据目前状况,戏剧美学理论是分散的。张赣生先生、周贻白先生、吴梅先生的《戏曲概论》等论文著作各有所长。中国戏曲历史研究的人比较多,如张庚、郭汉城,叶长海等先生都有专著问世。戏曲美学的审美品评,我本人最近作了探索戏曲舞美审美特征的研究。总的说来,关键的原因是过去我们古典美学的本体论没有解决,所以无法分析下去。西方的戏剧美学本体论早在世纪前亚里士多德《诗学》已谈到模仿论再现说,后来这本体论,从感觉、知觉,表象、情感等都得到心理学的论证。而我们的本体论意象的心理学研究报告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所以当我在2013年看到译本《认知心理学》意象章节时,如获至宝,高兴得有好几天,觉得中国古典美学本体论的理论研究有希望了,找到了心理学的科学依据,我终于可以放心的“著书立说”了。我在我的著作《意象新解》第四章“远古探秘”中大胆地探索中国早期文化的溯源问题,在第六章中大胆地总结中国古曲艺术的创作方法,审美品评(形似与神似),以及包括意境,写意在内的诸多美学问题,为今后中国的戏剧舞美的美学研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抛砖引玉的工作。
中国戏曲美学要与国际接轨,应当充分体现出中国人的思想情感。
观世应物的态度和西方完全不同的美学特色。这个特色就是以意象为本体论的写意艺术观,就是充满想象力表现力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戏剧文学,表演和活动的诗性空间。
4.问:请您为大家推荐一些对您有所助益的书籍。
答:我有三本推荐的书供参考。一本是《文心雕龙》,重点是创作论,从二十六篇到四十六篇。这是意象本体论的源头。第二本是钟嵘的《诗品》,这是戏曲文学,表演的源头,”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驰其情?“第三本是美学,这里指广义上的美学。首先是中国的,并且和我们专业相联系的美学,如北大叶朗教授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胡经之先生的论文《文艺美学及其他》等。
最后我还想补充说一点,戏曲美学是中国文艺美学中诸多门类的一个组成部分,戏曲美学隶属于戏剧部门,戏曲美学包括戏曲文学(诗歌)、音乐、舞蹈、舞美四个美学分支,集中写好戏曲舞美美学理论, 就是我们应尽的当务之需。我希望通过中国戏曲舞美美学理论的研究, 让世界上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戏曲艺术之美,了解我们中国的写意艺术、写意之美,这有关我们中国戏曲的上千年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民族文化传统,光辉灿烂。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传统,发扬光大。
① 引自李泽厚的论文“美学的对象问题,”《美学演讲集》第21页。全国高等院校美学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合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先生著作
图文整理:郁美净、赵妍
责编:郁美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