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右上角“...”→“设为星标”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四十载风雨同舟,四十载砥砺前行,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发展历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四十年来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在一代代舞美人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与日俱增。

值此之际,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微信平台将推出“四十载四十人”特辑,选取对中国舞美发展历程中起到重大作用、有深远影响的四十位当代舞美大家,持续推出系列专访内容。

经过四十载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诸位舞台美术家前辈先贤为吾辈今时今日的继承发扬、开拓创新打下了尤为重要的坚实基础。记录第一线舞美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实践经验,梳理学会发展脉络——这些整理工作有着弥足珍贵的意义。

今日此篇是关于管善裕老师的专访,管善裕老师戏曲舞美设计近40年,作为传统潮剧艺术传承、创新的坚守者,其设计作品灵感均出自传统戏曲与潮州地方实景,对推动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戏曲舞美专业领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让我们进入“四十载四十人”特辑——管善裕老师专访。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 赵妍




个/人/简/历

管善裕 

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设计系,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历任广东潮剧院副院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理事,广东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副主任顾问委员,汕头市剧协副主席、名誉主席。现任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近百部大型潮剧剧目设计舞美,主要作品有《荔镜记》、《张春郎削发》、《八宝与狄青》、《陈太爷选婿》、《岳银瓶》、《袁崇焕》等。


1982年,《荔镜记》全国舞台美术展览展出,在《光明日报》发表;《八宝与狄青》获广东省国际艺术节舞台美术设计金奖;《陈太爷选婿》、《岳银瓶》、《终南魂》获广东省艺术节舞台美术设计二等奖。


《陈太爷选婿》《岳银瓶》《终南魂》获广东省艺术节舞台美术设计二等奖。


2003年,《葫芦庙》参加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展览获优秀创作奖。


2000年,广东舞台美术学会为其召开专场学术研讨会,在戏剧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和震动。


2014年荣获汕头文艺奖成就奖。



访/谈/实/录


学会记者:下文简称“记”

管善裕老师:下文简称“管”


记:谈谈您的经历,是如何走入舞台美术行业的?

管:我想先讲一下潮剧,可能很多人没听过潮剧,但它在东南亚一带有很大影响力,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一批戏曲剧种。记得是在57年还是59年,很多名家和领导带着潮剧进行一些带有外交性质的国家级艺术交流。潮剧两次进到中南海为毛主席演出,也为周总理演出过很多次,所以潮剧算是个有影响力的剧种了。我爱人是工花旦,很小进到了潮剧团,她曾经给总理演出过。她是潮剧的传承人之一,她主演的传统潮剧《金花女》至今已传到了第六代。最初和我爱人相遇,就是因为在《金花女》这出戏里由我担任舞美设计。在58年的时候,潮剧院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了舞台美术工厂。

潮剧《井边会》

20世纪七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

管:孙浩然教授是我大学的舞美系系主任,和我是老乡,我们都是无锡人,对我比较了解和关照。当时上了一些话剧和电影的舞美课程,觉得戏曲更适合我,所以特意安排我上了讲戏曲的课。当时老师写了一个潮剧题材的戏,让我担任它的舞美设计。演出的时候,贴出的大海报上还写着由上海戏剧学院62级舞美系管善裕担任舞美设计。到了毕业的时候,老师叫我小管,问我准备去哪里?我当时觉得北方太冷了,想去南方。后来毕业了我就去了广东,被分配到了汕头潮剧团。因为不了解那里的环境,对汕头也不了解,闹了很多笑话。下火车的时候,钱包不知道落在哪里去了。里面吃饭需要用的粮票,我来汕头的工作证明都丢了。当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好看到火车站贴着一个信息,说是潮阳的潮剧团在当地演出,我就准备去找这个剧团。就这样一得一失,我来到了这里。后来遇到我爱人,和她结婚生子,有点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感觉。我很感谢我的爱人,她告诉我接触潮剧必须说潮汕话,所以她一直用潮汕话跟我交流,让我对潮剧有了更准确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能从事戏曲舞美行业,虽然年轻的时候很辛苦,对我来说真的很幸运。

潮剧《龙女情》

神话剧,20世纪八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二团、三团演出。


:谈谈您对戏曲舞美设计的认识?

管:有人称舞台美术是“眼睛的音乐”,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它并非是独立的绘画,而是作为戏剧综合艺术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存在。舞台美术的设置,不仅仅是提供或者点明戏剧演出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体现设计者力图描绘的意境。在我看来,戏曲舞台美术师,就是戏曲舞台上创造意境的视觉工程师。一般而言,按照剧本的规定,把时间、地点、气候、人物关系、场面氛围、时代特色和地方色彩表现出来,在服从演出整体构思的前提下,通过舞美设计用色彩、线条、光线等等创造出一个适合场上人物表情达意的视觉意境出来。这个意境的表达,就是创作者的意图所在。


潮剧《袁崇焕》


管:80年代的《告亲夫》,场景比较固定,变化较少,整体风格偏于写实,但每一堂布景都力图赋予它充实的思想内涵。因为这个“写实”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模仿生活、再现生活,而是以文本提供的环境为依据,借景抒情,以景托情,最终达到一个情景相生、情景互融的舞台视觉出来。具体以新编戏《袁崇焕》第一场戏来说,在罗浮山冲虚观,我先用远景的悬瀑千丈、流水淙淙来勾勒南方山区的特点;在舞台左侧设计了葛洪的“炼丹炉”,展示戏中地点是冲虚观。袁崇焕是爱国志士,国家栋梁。当下正是异族入侵、民不堪扰的时代背景,戎马一生的袁崇焕此时此际为什么要深山隐居,甘愿到罗浮山当“闲人”,这就值得观众去深思。


潮剧《救风尘》

20世纪八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二团演出。


您怎么理解一出戏的格调与舞美设计的关系?

管:我的舞美设计格调,基本上是从文本出来。当我参与一出戏的舞美设计,我会从分析剧本入手,根据剧本的主题、风格来定舞美格调。我会与导演在美学标准上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再去进行我的舞美创作。因为不同的戏,有不同的格调,无论是对于导演还是对于舞美,把握一出戏的格调很关键,如正剧、悲剧、喜剧、闹剧等,它们的格调是非常不一样的。

当然,有时候找准一出戏的格调并不容易,需要真正用心去触摸和感应,并且它会伴随我创作的全过程。把握一出戏的格调,实际上就意味着我要着重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与演员的关系,一个是我与观众的关系。我与演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意演员表演与舞台布景的关系,舞美设计不应该与演员或者导演的舞台调度产生碰撞,而是与之配合,为演员提供最大的表演空间,为导演提供更多的调度可能。我与观众的关系,在于强调我所设计的舞美布景,尽管它很多时候是写意的,采用抽象形式为主的景物,但也要让观众易于接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我的创作宗旨。


潮剧《荔镜记》

20世纪八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该剧舞台美术设计图于1982年在全国舞台美术展览展出,设计模型图发表于《光明日报》。


:您认识戏曲舞美与其他形式的戏剧舞美相比较,它的侧重点是什么?

管:中国戏曲,应当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和本地区的地方色彩。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也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体现一定的历史背景,那就是它必须还要有时代精神。拿《陈三五娘》来说,这是一出潮剧的传统戏,历代久演不衰。但不同时期的观众,对它的演出有着不同的期待,这就要求我们戏曲舞美从业者要有危机感和使命感。危机感就是你要意识到自己的创作,会有时代烙印,要让自己不断的“新陈代谢”;使命感就是要看到观众的审美在发生变化,致力于为新老观众同时服务,不断提高自己。

从《陈三五娘》剧中,观众能够看到“潮州八景”。作为创作者,我也是有意识地把潮州八景作为舞台布景的主体形象,根据剧情需要安排在全剧的场景中。出访演出这出戏的时候,海外同胞看到这会勾起对家乡的印象,会更加的热爱祖国和故乡,这是别的戏剧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潮剧《荔镜记》


: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戏曲舞美对西方艺术手法的借鉴?

管:我从事舞美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艺术手法,但最终要达到丰富、发展本民族艺术的根本目的。对西方艺术手法的学习和借鉴,不管是立体派、构成派、超现实主义还是意识流,我认为都可以尝试。这种尝试,要结合具体的剧目进行探索,不能盲目照搬,并且前提是能把握戏曲的美学原则。如果学习了西方的现代艺术手法,和我们的戏曲美学或者民族审美有很大的矛盾和冲突,我认为创作就要谨慎为之,因为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差异。

在我从事戏曲舞美事业近四十年里,我设计了大概有百台戏的舞美布景。我每次设计一出戏,总要求自己的新设计能超过以前的自己,尽量能有新意。为此,我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比如幻觉的、非幻觉的、写实的、写意的,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近似中性的。给我的一个重要体会是,一出戏的舞美要为戏本身服务,要让观众能看得懂并且接受。真正成功的舞美设计,不在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而是是否与戏本身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审美上的享受。


潮剧《荔镜记》


记:对于新材料和新技法的吸收,您印象最深的是哪出戏?


管:参加第二届广东省艺术节的《八宝与狄青》,这是一出歌颂民族团结新编古装剧。过去这个戏经常演出,但如果拿去参加汇演,舞美如何出新?过去这出戏的布景,只有装饰作用,与戏本身关系不大。重新设计的时候,我考虑到如何使静止的景活起来,创造一种更逼真的舞台氛围,便决定用声、光、电、特技等各种艺术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

我的想法是,布景不受再现真实环境的限制与束缚,而是采取浪漫主义手法,因情生景,以景托情。第一场戏是八宝与狄青在沙漠大战,一开幕就黄沙滚滚,烟雾弥漫,是一个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当八宝公主挑下狄青的金面罩,两人互为对方的美貌和英雄气概而忘情的时候,粉红色的桃花纷纷而降,为两人的一见钟情创造了无边春色的唯美意境。当八宝公主用套马索生擒狄青的时候,运用频闪灯的强光造成刀光剑影的视觉效果。这出戏的实践与创新,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得演出形式起了质的飞跃。


潮剧《八宝与狄青》

20世纪八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获第二届广东省艺术节舞台美术设计一等奖;95广东国际艺术节舞台美术设计金奖。


 记:针对潮剧的舞美设计,材料的制作与研究意味着什么?

管:我参与潮剧的舞美设计,它的材料制作一般是要轻装,但不能简陋。材料是艺术的载体,不同的材料出现在戏曲舞台上会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暗示。随着科技发展,新材料层出不穷,过去的那种木材布料制作布景的单一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戏曲舞台上的要求了。获得文化奖的《陈太爷选婿》,是一出轻喜剧,故事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精神。舞美设计在确定了抒情戏剧的格调下,着力于地方性和现代性两方面的开拓。在场景的结构上,摆脱了惯用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的写实景的局限,也不搬用时代新潮派的设计手法,而是从本地区特有的工艺美术,诸如抽纱、金漆木雕中吸取营养,以装饰美为基调,用意象造型构造出一个简洁、明丽、清新、典雅的舞台氛围。目前来说,潮剧的观众主要还在广大农村,演出形式以广场戏为主。剧团经常要下乡演出,演出流动性大,布景一定要轻装,否则下不去。但要轻装,并不意味着是简陋的,而是做到少而精。


潮剧《陈太爷选婿》

20世纪九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获第四届广东省艺术节舞台美术设计二等奖。


记:您去美国交流的时候情况怎么样呢?我们正处在一个舞美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您如何看待当代的发展趋势?

管:以前设计一个戏,只有几千块钱,不像现在舞美的资金投入会非常大。对于地方戏曲院团,条件有限,我认为最好用最省的钱尽量搞最大的事。我记得我做《葫芦庙》这出戏的时候,我认为很成功的一出戏,但布景统共花了四万块钱。我现在经常看到年轻人做一些电脑作品,而我可能不太习惯,还是经常写手稿。去年做一些传统剧目的整理工作,我还是用手画了一些设计。

我记得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当时我才发现其中舞美是由舞台美术学会的老师做的,我很吃惊,也很振奋。虽然剧团不在大城市,剧种和剧场能利用的资源也有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舞美的运用应当和舞台上的跟内容紧密贴合,这是一个共同追求的趋势。


潮剧《葫芦庙》


记:谈谈您的作品潮剧《葫芦庙》的舞美设计?

管:《葫芦庙》是出悲剧,场次比较多,我用黑色作为底幕,在幕中间挖空成一个硕大的葫芦和固定平台作为中性布景的基础,然后根据各场的特定场景、特定氛围、特定情调组合各种意象,构成多了规定的不同场景。比如第五场戏,地方在府衙后花园,娇杏在这里看清了丈夫贾雨村的忘恩负义和泯灭人性。我这里没有去描写官府后花园的景色和气派,而是用几乎遮住整个舞台的浓密树丛创造出一个黑暗的、压抑的、郁闷的景观出来,为娇杏的行动和唱安排了一个妥帖合适的戏剧情境。


潮剧《香壶案》

20世纪八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二团演出。


管:在这出戏的创作初期,导演希望舞美方面能够进行概括性的点示,除了幕中间的葫芦,包括舞美前区两侧竖起的绘着官袍图纹的固定装饰景框,官袍实际上是权欲的喻义。至于葫芦暗示什么,则是让观众去反复咀嚼,这是我试图让舞美设计蕴含思想和哲理的又一次尝试。


潮剧《赵氏孤儿》

20世纪八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


记:谈谈从事戏曲舞美以来有什么令您难忘的经历?

管:因为我是当时国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学习了关于写实、写意的一些舞台理论,接受了很多新的名词、新的观念。第一次我去新加坡接受采访的时候,很多人对我提到的舞台创作中意识流这个概念觉得很新鲜,很感兴趣。我举例子说有次做一个戏,剧情讲的是一个花花公子调戏一个婢女,人家问我那个牡丹花和蜜蜂什么意思?这个东西你不能具体的说什么,而是用蜜蜂采花来讽刺浪荡子。

还有一件事,我记得是在1982年,第一届舞台美术展在北京美术馆举办,我和一些其他单位的同行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展览结束以后,令我没想到的是,《光明日报》刊登了我们一届展的一些总结。一个在文化部工作的潮州人把报纸发给我,我看到上面有一张插图,就是我的作品,上面还有署名管善裕。



潮剧《张春郎削发》

20世纪八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

记:坚持舞美创作对您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管:在2017年的时候,当时潮剧院要拍一出现代戏,因为资金紧张,我就在广东公益基金会拍卖了两幅画,以公益的形式解决了拍戏的资金问题。拍卖的钱大约是60万,一半用于排戏,一半捐助了经济上相对苦难的大学生。很幸运的一点是我画的东西雅俗共赏,是老百姓能够看得懂的,使得拍卖得以顺利进行。我觉得能用自己的创作发挥力所能及的贡献,与地方剧种共度难关,这可能是我从事戏曲舞美那么多年一直坚持的事情。



潮剧现代戏《澎湃》

20世纪七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


记:最近有什么趣事跟我们分享?

管:去年在中央戏剧学院后面的北兵马司小剧场,我和我爱人在锣鼓巷住,周正平送了我一本很大的书,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我和周本义老师照了一张相,和周正平也照了一张。


潮剧《辞郎洲》

记:您怎么看待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这些年举办的活动?

管:我觉得舞台美术学会在我心中有特殊意义。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传递了一些信息,让不同领域的戏剧人、舞台人能够沟通。学会一直以外开展各种活动,还吸引了包括导演、编剧进来一起参与,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也希望它能影响或带动别的学会,让大家意识到整个行业沟通的重要性,这也是一个能够和年轻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机会。


现代潮剧《风云篇》

1973年参加全省汇演,汕头地区潮剧团演出。


记:请对学会工作提一点意见或建议?

管:首先确实是非常感动,学会还依然关心着我们。我一直说,学会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领头羊。包括我自己从事舞台美术方向的工作,也都是一直跟着学会在走。我体会到作为地方剧种,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窄,尤其是像我们长期在基层的一批舞美人,工作起来容易没有方向。有了学会牵头,我们大概心里也有了数,干起来也有劲儿了,所以学会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所有学会,我认为舞台美术学会最有战斗力、最纯粹。在里面没有什么功利主义,而是给大家很多启发。虽然它自己本身没有舞美工作的业务,但是给我们活跃一线的舞美人指引了方向。


潮剧《岳银瓶》

20世纪九十年代,广东潮剧院一团演出,获95广东国际艺术节舞台美术设计二等奖。


设/计/草/图


潮剧《葫芦庙》设计草图

 


往期回顾: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李畅先生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薛殿杰先生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周本义先生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霍起弟先生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胡妙胜先生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蓝玲、何礼培老师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李克瑜老师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王纪厚老师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蔡体良老师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肖义山老师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龚生明老师采访实录

四十载四十人特辑|邢大伦老师采访实录



图片来源:管善裕

图文整理:张大选

责编:张大选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